搜尋
切換搜尋
切換選單
切換個人選單
正在編輯
一場沒有結果的選舉給予我們的訊息
(章節)
出自archiwiki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頁面
討論
更多操作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 一、為何而戰 == 了解內情的朋友都知道,建築師公會選舉,其激烈程度絕不亞於地方民意代表的選舉。每個候選人手握選舉人名冊,電話一通通的打,簡訊一通通的發,文宣一次又一次的寄;收刮委託票、交叉配票、遊覽車接送等等的戰略,都是基本動作。這已不能用「割喉」來形容選舉盛況。 專業界,包括建築,這種中產階級,向來是自掃門前雪,是最冷於選舉的一群。公會選舉為何會激戰至此?這是許多人的疑問。 簡單來說, 1.公會是政府唯一認可的專業團體,是建築界唯一能與公部門對話的窗口;政府並付予公會管理實權,那就是 2.沒有公會簽可,建築師執不了業; 3.民間設計費須預繳的規定所生利息為數可觀。公會的社會地位與專業地位由此可見。 這樣的「資源」引起了三類人的積極參與:1.有志於社會地位者;2.有意於專業地位者;3.有心於改善執業環境者。 第一種人會忍辱負重的從偏遠的金門公會的一個小委員會志工幹起,幹到當地理監事、理事長;再換跑道到台北幹委員、理監事、理事長;志氣夠大還可往全聯會理監事努力;登峰造極之處當然就是全聯會理事長。那可是走在總統前面都有風的頭銜;退役後許多單位都會虛位以待。 第二種人是希望藉著公會地位,肯定自我專業地位的建築師;這樣的人,坦白說,在其設計專業上往往是凡善可陳的;但名片上如能加個XX公會理(監)事,也是成就! 第三種類型,是懷抱「師而優則仕」、「不信公理喚不回」、或是「為後輩造橋鋪路」理念的人,是較帶著理想與熱情進入公會的人。 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比例的人出來,也有不同比例的人當上公職。當年陳邁、潘冀、高而潘、王立甫、李俊仁、黃模春….那樣的年代,我們看到許多第三種類型的影子,公會所展現出來的視野、品味、格調,都有一定的高度!而今,我們看到了什麼?如果那樣的類型還鳳毛麟角的存在著,也總是一副苦瓜臉,總是聽到他們哀嘆「不如歸去!」;劣幣逐良幣的演化,早已在公會進行著。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archiwiki所做的貢獻可能會被其他貢獻者編輯,修改或刪除。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詳情請見
Archiwiki:版權
)。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