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切換搜尋
切換選單
切換個人選單
正在編輯
九二一震災的歷史性回看:鄉村復興之曙光
(章節)
出自archiwiki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頁面
討論
更多操作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 一個歷史性破口 == 九二一地震造成中部地區巨大災害,二十年後回看,似不應只當它為一孤立事件,而是透過二十年的時間距離,正好藉機回顧其所處歷史性脈絡及衝擊影響。 這是一次意外的災難,卻像是被銘刻成歷史事件,被註記上特有的歷史意義? 真是這樣嗎? 地震發生前,中部區域農業經濟已是千瘡百孔。 曾經以工業化思維大規模栽種所謂經濟作物,如60年代香蕉、70年代的茶,有過不錯的經濟收益,80年代後檳榔有取代之勢,只因這是省人力低成本的選擇。 稻作已長年廢耕休耕,多靠政府補助。 林業的造林補助誘因低,育林保林成效不彰。 70年代以後台灣經濟起飛,鄉村愈發成為工業發展、都市化的「背景」與「配角」,80年代台北開始感性消費潮,美式飲食如麥當勞、肯德基及日式雅客超市引入,體驗經濟正蠢動,如1979年六福村野生動物園成立,80年代開始進香團旅遊模式,1989年八仙水上樂園開幕,到90年代末娛樂產業的遊樂區模式已漸呈現疲軟。 當時鄉村地區米產業沒落,米文化仍健在(作醮時展示米龍藝術之精湛,如圖1),水果文化尚未現身。鄉村經濟充斥蹣頇無力感,缺乏體驗魅力,亟思農業轉型,卻找不定出路。 原有文史生態資源,經常在工程建設過程中遭到破壞。 80-90年代省政府執行的地方基層建設,倒是改善甚多密佈在山巔林深處的產業道路,山村聚落的基本交通尚稱通暢。 九二一地震前,台灣政治民主化已經歷二十年努力。 自從80年代末以後,台灣終於迎來一系列改革:開放兩岸探親、開放黨禁報禁、改革萬年國會、總統直選等制度轉變。 地方民心蟄動,民氣勃發,90年代初中央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城鄉風貌改善計畫等,都喚起鄉村地方的社會與空間新想像,加上全國鐵公路高速化及東西向快速道路鋪設,尚未等到產業振興發展,卻先遭逢強震災難的侵襲。 惟在人心意識覺醒加上交通及通訊基礎設施都已基本完備的根基上,九二一震災的驚悚程度,促成台灣感覺神經的一次全面自主動員,社區及文化工作團體正初冒根苗,尤其青年女性成為不少新興的非營利組織主力,各方民間力量都似乎以「我們都準備好了」的氣勢,投入救災現場及後來的重建過程。 九二一震災打開一個歷史的破口,看見台灣經濟繁榮進步中的被遺忘的一塊---落後無力又無望的鄉村與農業。 而農業所寄的土地力量、作農人的質樸厚道還保留著,面對驟然發生的災難所必要的根本憑藉:地力與人心---仍然還在。 從這災難破口,湧入政府與民間菁英、各方資源、剛學到的社會培力概念等,在地人也藉此復原契機整合內部新動力,在之後好幾年間去補全法制破洞、重估自然(農業、生態)資源、健全公共設施、復原聚落環境,重整產業活力…。 但是歷史的力量是公平的、非速效的、也不等人、更是在牽連複雜的過程中不均等地自顧自地作用。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archiwiki所做的貢獻可能會被其他貢獻者編輯,修改或刪除。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詳情請見
Archiwiki:版權
)。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