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切換搜尋
切換選單
切換個人選單
正在編輯
向前展望新校園
(章節)
出自archiwiki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頁面
討論
更多操作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 舊問題與新校園 == 每個人都有校園生活經驗,但生活久了通常習而不察,總需要有點距離才得以盤點出問題。我們習慣的校園有什麼不足,與理想有何距離?顯然需要先界定什麼是理想的校園。 我主張一個好的校園應該具備三項基本 : 一、充滿善意的所在:機能充實、尺度宜人、自然綠意,讓孩童每日期待上學。 二、活動熱絡的所在:教學活潑、充滿智慧、人情濃郁,讓路人經過心生嚮往。 三、沉澱歷史的所在:累積痕跡、一脈相傳、材質古樸,讓校友輕易找到回憶。 要達成上述理想,顯然必需校方與建築師共同努力。前者要在課程設計、學校活動安排乃至師生互動方式上都認真著力,才足以營造出機能充實、教學活潑與活動熱絡的校園。而後者則可以在校園建築、景觀營造上努力,重視合宜的尺度、充滿綠意、符合生態、保有歷史痕跡乃至立意興建足以保存百年的新建築。 九二一新校園運動提供機會讓校方與建築師作了初步的努力,透過整體改造解決之前普遍存在校園的問題。譬如: 1.透過改建計畫清理了老揹少的建築,其他的舊建築也經過耐震評估而陸續補強或拆除重建。經過教育部數波校園建築耐震評估與改建計劃,如今,絕大多數的中小學校園内已經沒有耐震不足的建築了。 2.整體改建才有機會徹底解決校園建築物配置不佳的問題,譬如埔里的南光國小,全校僅存一小棟新完工的午餐廚房,其他的建築物全都倒塌,全校配置才得以改變,譬如,東西向的教室可以調整方位,避免悶熱耗能;校門也可以重設,其位置轉向社區,方便與學區連結。 3.重新想像教室單元格局,教室角、增設後陽台服務空間等成為新校園的共同特徵。少數具有實驗精神的校方與建築師,甚至嘗試了協同教學空間、套房式教室擁有班級的廁所等等,其成效則有賴觀察研究。 除了上述基本的成果外,新校園也帶來新造形的嘗試,譬如引入坡道、結合樓梯的溜滑梯、有拱圈的長廊、鐘塔意象的地標建築、甚至有高大喬木的操場等等。新校園往往因為這些創意而有了亮點,在社區中以新的面貎重現。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archiwiki所做的貢獻可能會被其他貢獻者編輯,修改或刪除。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詳情請見
Archiwiki:版權
)。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