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切換搜尋
切換選單
切換個人選單
正在編輯
對於公共工程契約之期許-從建築師工作談起
(章節)
出自archiwiki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頁面
討論
更多操作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 一、政府執法態度面:政府應體認建築師是為國家創造競爭力之顧問而非奸商。 == 政府採購法是防弊而非興利之法典,是早已被公認之定論,至公共工程其餘之法制,亦有過之而無不及。從而,採購機關往往為自己創造出多重保障機制,並對廠商課以多重處罰方式,諸如:廠商投標要付押標金、簽約要付履約保證金、請款要扣保留款、履約缺失要扣違約金及懲罰性違約金、完工要扣保固金、議約只會增加而不會減少廠商義務、議價只會減少而不會增加廠商價金、採購機關解釋契約只會從嚴而不會從寬、採購機關認定之廠商契約工作範圍只會是無邊無際卻又無法加價、採購機關認定之廠商契約責任只會是無邊無際又無法原諒等。 個人認為,公共工程法制發展至此,是因為被一個態度所支配,就是國家如何看待廠商之態度?當這個態度決定之後,所有法制其實就已隨之定案。 就建築師角色而言,建築師工作成果是智慧財產及人類文明之一部,舉凡古今中外各國家都仰賴建築師創造城市及國家競爭力,此乃不爭之事實,足見建築師存在之必要性及地位之重要性。 當建築師扮演如上所述之關鍵角色,並願意透過採購機關所定之評選機制,自費投入大量心力、人力、物力等資源,參與公共工程之備標及競圖,以期得標後,能協助政府辦理相關事務時,政府應如何看待這位經過重重考驗後,被評選出之得標建築師? 政府如非視這位得標建築師是為城市及國家創造競爭力之顧問,而採一個面對奸商自需予以重重防弊之態度,自然就會衍生今日所見公共工程法制運作之結果,但這種態度及結果,顯非適宜。因為鑒於基本人性需求及自由市場機制,沒有一個有能力之建築師,有可能自費投入大量資源得標後,卻要忍受被政府沒有尊嚴又沒有對價地糟蹋,伊大可將自己資源投入其他國家之公共工程或私人之工程;質言之,一個有能力之建築師,將因為政府採購法制之惡劣,拒絕參與公共工程,而事實上,這幾乎就是臺灣目前所有建築師共同之心聲及作為。 基上,政府這20年來始終未能體認建築師是為城市及國家創造競爭力之顧問而非奸商,受害最大者其實是政府自己及全體國民,而城市及國家競爭力也在這樣公共工程法制中,消失殆盡。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archiwiki所做的貢獻可能會被其他貢獻者編輯,修改或刪除。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詳情請見
Archiwiki:版權
)。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