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切換搜尋
切換選單
切換個人選單
正在編輯
尺度院落與大樹場所:921校園後記
(章節)
出自archiwiki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頁面
討論
更多操作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 1. 大樹的場所 == “學校起始於一個坐在大樹下的人,和圍繞的人分享他得道的理解;他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是老師,而他們也不知道自己是學生“ 路易斯. 康Louis Kahn 路易斯康關於“學校起始於一顆大樹”的名句,是闡述一種未被制度化的知識傳授狀態。大樹成為場所的隱喻,不但是知識傳授的空間背景,也是佛祖菩提樹下得道講經的場景轉化。 記得我們走進災後斷瓦殘壁的中坑小學,第一眼看到四顆蒼天大樹和它們圍合成的校園。 清楚的記得村子裡的小孩騎著單車繞著大樹,一圈又一圈。遠處山坡青綠的檳榔樹林,小孩的嬉戲聲背後,夾雜著夏末無盡的蟬鳴。這樣的場景讓我們覺得,大樹和教室,場地和遠山,應該是我們要保存的永續校園。更寬廣的來看,我們成長過程的學校幾乎都有幾棵大樹,每個人的學校大樹都是他樹下嬉戲或者爬樹的經驗,無論在校門口或操場一角,都成為他們校園場所記憶裡不可分割的場景。 墨西哥建築師巴拉幹(L.Barragan)對建築的場所環境,有過一段現象學式生動的文字描述: “我最早的童年回憶是關於村子附近的農場…, 這個村子的供水是由挖空的大圓木以落水管的形式接通, 滴水在樹岔構成的支撐結構上, 水道橋穿過城市, 到達住宅內院, 再用石造的大水池來接水。街道上有繫馬的鐵環, 覆上苔蘚的挖空圓木, 當然:滴水流過全城…, 那裡沒有攝影師, 我祇是留在記憶裡” 。 巴拉幹這一段用來詮釋其渾厚地域風格建築的文字, 也許可以讓我們對“參與設計”提供另一個註腳, 最深層的參與, 來自對基地及生活敏銳而深刻的體驗。工作坊與說明會是使用者參與的手段但不是目的,正如“模式語言不能保證達到建築的永恆品質(Timeless Way of Building)”一樣。建築在基地上提供的舞臺不衹是用來滿足代言人的使用需求, 更是未來一代又一代學生的生活場景, 我們要的參與是像巴拉幹一樣的投入, 一種建築對地點, 人與生活的承諾 。 當時921新校園重建倡導的參與式設計,讓我們和校長老師們建立起一種必須對夥伴關係。對我來說這些溝通說明是設計過程必然的一部份,但更重要的,是建築師對場地和人的觀察互動,感受與體驗。在中坑和福民這兩所偏遠山區的小學校,因為有尺度的校園和互動的社區,更因為學校鮮明的場所感,特別是建築倒塌後留下來的大樹和地景,成為更深刻的地景記憶與設計的出發點。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archiwiki所做的貢獻可能會被其他貢獻者編輯,修改或刪除。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詳情請見
Archiwiki:版權
)。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