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切換搜尋
切換選單
切換個人選單
正在編輯
從校園重建,到打造未來世代的多樣化學習空間:「921新校園運動」的歷史意義
(章節)
出自archiwiki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頁面
討論
更多操作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 價值轉換:為下一代蓋所好學校取代快速重建 == 「為下一代蓋所好學校」是當初支撐新校園運動的內在核心價值。新舊政府對921重建工程有截然不同的價值取向。大地震剛發生時,不論公私部門,快速重建是第一要務,有人甚至建議重新採用民國57年傳統標準圖的方式,快速完成重建;但2000年政黨輪替後,我們有不同的思維,認為在非常的破壞之下,正好給予非常建設的機會。在民間團體的倡議,加上建築專業的力量,共同提出「新校園運動」的主張,成為後來改變全臺灣學校建築規劃視野與樣貌的新契機。 「為下一代蓋所好學校」的理念與目標,在大地震後沒多久,民間團體就已經開始醞釀與倡議。人本教育基金會、台大城鄉基金會、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和象設計集團等民間團體,在1999年10月24日提出「創造性校園重建計畫」,當時我即以立法委員的身份參與討論。這股民間匯集的能量,協助我進入教育部服務不到十天(2000/5/28),即與教育部內包含國教司、總務司與中部辦公室的同仁,發展出完整的「新校園運動」構想,向當時的曾志朗部長報告,部長隨即於隔天宣佈「新校園運動」作為災校重建的方向,也從此開展921新校園運動的重建腳步。 這個快速與精準的決策,為的是把時間留給學校、社區和設計團隊。雖然社會氛圍期待重建工作儘速完成,但考量一所學校是提供無數世代孩子教育的場域,要具備最為先進前瞻的思考,充分滿足社區需要,展現在地歷史與文化傳承,更需考量生態環境的條件。我們知道營建工程可以透過有效的專案管理來加速工期,在這個前提下,公務部門團隊將士用命、盡其所能地以專案專件方式,加速各項行政流程,擠壓出最大可能的設計時間給建築師團隊。當然,這些經由教育部和臺灣建築設計專業領域前輩,包含漢寶德、陳邁等共同邀約而來的年輕建築師團隊,成為共同打造新校園運動的生力軍。這些專業訓練精良、充滿熱情與使命感的年輕建築師們,也成為持續關注臺灣教育學習空間議題,和教育行政團隊一起參與改造中小學校園的好夥伴。 此外,要特別感謝遠東集團「徐元智紀念基金會」為鼓勵優秀建築設計人才,倡導整體環境再造,並引導國際建築界重視台灣建築發展趨勢,徐旭東董事長於1999年創立「遠東建築奬」,2000年為鼓勵「921新校園運動」的突破創新方向,特別與教育部合作,在建築獎中增列「遠東921校園建築奬」,共舉辦三屆,2003年並出版「大破大立」一書,收錄三屆的得獎作品,以鼓勵投入921校園重建的年輕建築師們。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archiwiki所做的貢獻可能會被其他貢獻者編輯,修改或刪除。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詳情請見
Archiwiki:版權
)。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