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切換搜尋
切換選單
切換個人選單
正在編輯
微型建築創作的價值
(章節)
出自archiwiki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頁面
討論
更多操作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 1. 年輕建築師的執業困境 == 二週前在建改社平台上,看到年輕的林欣億建築師發表的有關開業艱辛的心路歷程,令人感同身受,又到了建築師考試放榜的季節,經歷了苦讀、補習、練功,終於榮登金榜,相信每年都有數百位新科建築師踏入開業門檻,但我相信這樣的喜悅是很短暫的,台灣的建築執業大環境不佳,可以從大量的建築師及從業人員出走到大陸對岸發展可得到印證。 不過據我所知,在大陸工作的台灣建築師們,在設計創造力的展開及提昇上,少有前瞻性的進步,可能是受到業務規模及執業方式、分工制度等無法從規劃設計到監造一以貫之的限制,因此在創造力的自由度上,仍是無法展開,其作品因而難以呈現原始的設計意志,在理想與現實間呈現巨大差距。 國內採購法及公共工程制度的疊床架屋,諸多限制甚至抹殺創造力的規定,錯誤樣態的執行方式及建築師徵選方式的不公平現象,也常讓有企圖心的年輕建築師挫折連連,視公共建築領域為畏途,但是在這個島嶼的實質創作環境,真正到了山窮水盡的程度了嗎? 其間的邏輯與矛盾何在?經濟不景氣,民間業務來源大幅降低,公共工程制度不友善,是建築師不創作的藉口嗎?讀者也許會問,生存都沒機會了,何來創作可言?但若從不同角度來觀察,也許是一種創造力的釋放,是否存在著這塊土地上的創造力藍海?讓設計者更有機會回到設計的本質來思考。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archiwiki所做的貢獻可能會被其他貢獻者編輯,修改或刪除。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詳情請見
Archiwiki:版權
)。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