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切換搜尋
切換選單
切換個人選單
正在編輯
15革命尚未成功「新校園運動」持續進行中
(章節)
出自archiwiki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頁面
討論
更多操作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 從思考學校的價值出發 == 整個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出乎人們意料只花了短短五年。二〇〇五年,我們離開災區,將這套「新校園運動」的基本常識帶到臺中市來執行。我們第二個校園規劃設計案是臺中西屯區長安國小新建工程。 對一個鄉下來的建築師而言,要設計一所新的都市小學,有很多的認知必須重新被建構,特別是在那個「教改」正在起飛的年代。我們先拋出一個前瞻議題:為什麼要到學校上學? 可不可以在家學習就好?學校最大的價值在哪裡?有什麼東西是在家學習無法提供的?我們找到兩樣東西是那些主張在家學習的人士無法辯駁的:一個是有形的校園生態環境,另一個是無形的同儕學習環境。 我們第三個校園規劃設計案同樣是都市小學,二〇〇九年,我們在臺中北區省三國小第二期老舊校舍拆除重建工程,延續了長安國小成功的經驗。但是在這裡,我們面臨一個全新的課題:第二期重建工程如何跟第一期重建工程銜接?新舊建築如何融合在一起?如何在重建過程保留在地的集體記憶?(省三國小當年可是相當知名的空軍附小,為紀念空軍烈士張省三)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archiwiki所做的貢獻可能會被其他貢獻者編輯,修改或刪除。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詳情請見
Archiwiki:版權
)。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