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切換搜尋
切換選單
切換個人選單
正在編輯
《夢見一座城市》----公共住宅政策的變奏曲
(章節)
出自archiwiki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頁面
討論
更多操作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 2. 住宅政策需有連貫性的通盤考慮 == 多年來台灣社會動盪不安,唯獨房地產在建商的炒作中一枝獨秀,相對凸顯了居住正義的議題,然而,在一連串的政府打房策略中,卻不見連貫性的通盤考量。 其實,房地產也和其他商品一樣,都是由「供給面」和「需求面」來決定,「供給面」是屋主或建商,「需求面」就是為了投資或自住需求想要購屋的買方。不同於其他商品的是,每間房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有價商品、而且存在的時間很長,這些房子聚集一起,一方面形塑了我們居住的城市面貌,另一方面,帶來了資金的流動,在建商刻意的推波助瀾之下,造成房地產的飆漲,而我們的住宅政策卻始終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平心而論,以台灣目前2,300萬的人口而言,全台灣約840萬戶的住宅總量是足夠滿足居住的需求(平均每戶不到3人),其中弔詭的是,這幾年台灣出生率降低,總人口數下降,而全台的房屋數卻從2012年的812萬戶住宅,上升到2014年的840萬戶,每年以15萬戶的住宅量增加;更不合理的是,新增加的住宅供應量,不等於購買需求,除了大量的空屋隱身於都市之中,泛政治化的議題思考,讓決策者想以8年5萬戶的公共住宅來解決居住正義的議題。 試問,在「供給面」和「需求面」雙雙失調的前提下,花心思來解決「資金來源」與「土地取得」的複雜問題之後,所推出的公共住宅到底要帶給市民什麼樣的居住環境?我們是否只能矇上雙眼,假裝看不見這座傷痕累累的城市,繼續夢遊下去? 政府的公共住宅政策不應只是像建商般的短線操作,而是必須回到住宅的「供給」和「需求」的問題上,化解「居住正義」議題中兩極化的對立,為公共住宅找出最合理的面貌與解決方法。而不是努力去尋求資金與土地的解套,再蓋出一區一區的新住宅,透過政策的調整,提供「混居」的都會居住型態,打破豪宅與庶民之間的藩籬,拉進貧富差距的歧見,或許是一條可行之路。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archiwiki所做的貢獻可能會被其他貢獻者編輯,修改或刪除。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詳情請見
Archiwiki:版權
)。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