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切換搜尋
切換選單
切換個人選單
正在編輯
不只是硬體,更期待校園文化的改變
(章節)
出自archiwiki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頁面
討論
更多操作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 二、921新校園運動留下了什麼 == 邱乾國回想這段重建過程的挑戰,他認為,在20年後來回想這段歷程,他自己也很關注的是,這個運動到底對學校產生了什麼意義?對學校有意義,也就是,留下了什麼價值給學校,這才是最重要的。 他提到,到現在,他都還非常認同新校園運動所提出來的八項原則 ,不僅因為這些原則到現在來看都還是重要的價值,更重要的是,以前對校園建築的想法是,期待以硬體來改變校園的文化,但以他的工作經驗長期耕耘下來,他想說的是,這樣的價值,更可以是從軟體層面,從校園精神層面帶來改變。 舉例來說,所謂的師生參與,以前可能關注的是,希望在校園規劃設計的硬體工程中,需要納入師生參與的精神;然而,經歷這些年的陶養與沈澱後,這樣的師生參與價值,可能是已經深刻內化到校園內的溝通與決策過程了。 邱參事舉例說明,他說,他在擔任國教署長任內,每年都讓學校提報整修計畫。但他問校長,為什麼我們每年投注這麼多經費和心力去做學校的整建,可是,校內師生可能完全沒有感覺,覺得校長好像沒有為學校做些什麼事情。他提醒校長,會產生這樣的矛盾現象,是不是因為校長沒有讓校內的師生成員,從他們心裡去說出他們對於這個校園的期待或想法?參事接著說,事實上,校長跟師生都在同一個校園裡,共同生活,每天在這個場域裡,大家心裡想的、需要的,或是面臨的問題可能是類似的,感受是很接近的。但是,如果校長先讓大家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期待,再和校長自己原本的規劃相互整合,是不是就能描繪出校內所有成員共同的期待和夢想?如此一來,當跟國教署申請經費去執行出來的整建計畫,是否也就讓校內師生很有感?這不就是一種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即使不是針對特定硬體計畫的參與式設計的討論,但反而是把這種由下到上的意見匯集,達到一種在校內公共議題的對話和決策方式。這不就是一種平等、溝通跟對話嗎?久而久之,這些做法就會改變一個組織內部的文化,進而改變了校園內的文化。邱參事認為,這是他在新校園運動過程中學校的寶貴價值,也是他在擔任政策規劃、執行與決策過程中,不斷提醒自己應該要關注的思考角度。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archiwiki所做的貢獻可能會被其他貢獻者編輯,修改或刪除。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詳情請見
Archiwiki:版權
)。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