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切換搜尋
切換選單
切換個人選單
正在編輯
向前展望新校園
(章節)
出自archiwiki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頁面
討論
更多操作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 從教育的觀點看校園 == 不論是國小、國中或高中都是養成教育的基地,但校園其實不只在養成教育上發揮作用,它也對社區與社會的學習十分重要。從教育與學習的角度看校園,有幾項核心觀念是值得思考的。 一、所有發生在校園內的事情,不論好壞、不論突發或例常,都是教與學的素材。老師與學生就是校園的住民,他們之間的教與學不只發生在教室,也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不只靠紙筆,也靠言談與觀察。所以當校園內發生爭端上了媒體,學生從中學到什麼?校園有改建的機會時,師生又可以從中學到什麼?這都是校園經營者應該注意的。 二、校園本身就可以是一個大教具。雖然我們有音樂教室、實驗教室,配合各科目也都有種種教具,但我們往往忘了,校園也可以成為最大的教具。它可以是數學的教具,引導學生學會計算距離、面積與高度;校園的植栽就是活生生的自然科素材,可惜很少邀請老師一起規劃讓植栽與課程配合;它也可以是最好的歷史現場,提供人文歷史與在地地理的了解,但前提是保留了歷史痕跡。 三、校園往往是社區、城市的重要節點,它的形象可以發揮一定的社會示範作用。校園與社區的邊界,採開放或封閉,即表現出不同的姿態;隨著社會變遷,社會對校園產生新的需求,校園也應該大方支應,譬如老人日照、社區大學等。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archiwiki所做的貢獻可能會被其他貢獻者編輯,修改或刪除。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詳情請見
Archiwiki:版權
)。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