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切換搜尋
切換選單
切換個人選單
正在編輯
尺度院落與大樹場所:921校園後記
(章節)
出自archiwiki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頁面
討論
更多操作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 2. 尺度的院落 == “適當的尺度應該受同時大也是小, 是 多也是少, 是 遠也是近, 簡單而又複雜, 開放而又封閉; 並且它永遠會同時是部份也是整體, 既統一而且多樣.” 阿多.范艾克 Aldo Van Eyck 在二十世紀現代主義發展的高峰期, 面對無可避免的大尺度城市或學校環境, 荷蘭十人組(Team Ten)建築師阿多.范艾克是少數能對當時的簡化功能主義提出批判反省的建築思想家。他的作品包括學校、孤兒院和住宅, 都表現出理性主義的思考中留露的人性與親切, 在一種清晰的秩序下, 展現出各部份構成的多樣性的整體。 范艾克一生的創作與教學都致力發展一種有尺度而人性的現代建築。大尺度的建築如住宅或學校應該可以形成一個系統,利用一個或多個基本模組,組合而成為一個集合的形式, 其個別單元的認同感,在這樣的整合中反而得到了強化, 小的尺度因為大的整體而彰顯其存在 。在這樣的集合形式中, 小尺度與大尺度之間交互作用的 (gears of reciprocity) 就是范艾克所說的系統層級 。 面對光隆小學這樣五十個班級的大學校和完整的校地,除了配置一或兩排南北排列的四層教室大樓,我們還能夠如何建立一種系統的,適合小孩成長學習的小尺度單元?從光隆小學開始,四合院尺度和序列的組合系統,逐漸的發展成為我的一種形態設計方法。幾個教室圍合成一個教室尺度的開發院落和一棵共享的大樹,成為我們對未來學校空間的願景。 當我們無可避免的面對大尺度的學校環境, 如何做到 “或小或大”, “簡單而又複雜”, “開放而又封閉”,“部份也是整體” 的系統與環境肌理? 我們分析傳統城市建築肌理(Fabric) 或者型態(Type)的方法, 包括四合院的建築肌理與院落型態,除了幫助我界定與發展基本單元型態,更進而成為一種創造性的設計方法,讓傳統聚落的有機性與生命力,組合成為成更大的建築整體 。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archiwiki所做的貢獻可能會被其他貢獻者編輯,修改或刪除。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詳情請見
Archiwiki:版權
)。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