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切換搜尋
切換選單
切換個人選單
正在編輯
從校園重建,到打造未來世代的多樣化學習空間:「921新校園運動」的歷史意義
(章節)
出自archiwiki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頁面
討論
更多操作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 突破、創新與傳承--從新校園運動1.0到新校園運動5.0 == 921校園重建,改變的不只是一個做法,而是一種思維,一個價值取向。它不只賦予校園規劃新的想像,讓校園不再只是生硬、充滿行政管理意圖的建築,而是能因應不同的地理人文歷史脈絡、在地社區的不同需要,創造出不同的景觀設計和特色。山區的、海邊的、農村的,多樣貌呈現文化族群的色彩,融合演繹出當地自然人文風貌的特色校園。 此刻重新反思921新校園運動的精神,我們可以這樣說──支援教學需要,以使用者學習為根本,才是這個運動帶給我們,推動校園空間改造的核心價值。 921校園環境改變,也帶動另一股更鼓舞我們的創新思考能量──即是如何從校園環境美好正向的改變,進一步地以校園空間環境硬體的設計思考,引導對於啟發孩子思考與學習活動,有著本質地翻轉與改變。也就是說,從使用者需求和在地特色所出發的校園設計活動,如何能夠融入在每日的學習活動中,讓環境空間和課程結合,使空間成為帶動學習經驗改變,翻轉孩子成為學習主體的觸媒?在這個重新思考校園建築空間意義的過程中,對所有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也是一種全新的學習與考驗。 如今回想起二十年前的那場天災給臺灣社會帶來的挑戰與機會,我們感到欣慰的是,臺灣社會的活力與熱情,在面對種種磨難與考驗,仍不忘追求集體共好的善緣意志,讓我們得以藉由集體的智慧與力量,以921新校園運動的重建過程,凝聚出臺灣校園建築與教育轉折的新起點,並且讓這股積極尋求創新與突破的能量,可以持續地在教育工作現場傳遞溫度與智慧,跟上全球最新的變局。 衡諸國際上最新發展的教育趨勢和思維,臺灣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也正緊緊地在這個浪頭趨勢中,持續努力著。就以我自己從教育部到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再重新回到中央政府的這段服務期間來說,新校園運動所帶來的影響,持續地發酵著,影響了後續全國的校園規劃方向與政策思維。包括中央政府所打造的全國永續校園計劃(新校園運動2.0)、臺南新校園運動(3.0),2013年高雄提出「新都市校園運動」(4.0),2017年則推出了打造未來世代學習空間的「新校園運動5.0」。這些不同階段的校園營造背後都有一脈的思維,都蘊含著我們對於教育和學習想像的改變。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archiwiki所做的貢獻可能會被其他貢獻者編輯,修改或刪除。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詳情請見
Archiwiki:版權
)。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