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切換搜尋
切換選單
切換個人選單
正在編輯
微型建築創作的價值
(章節)
出自archiwiki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頁面
討論
更多操作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 2. 建築設計作為社會參與性質的生存之道 == 當建築成為商品,建築師成為地產商的附庸或建築師品牌化、明星化,成為時尚代言人,為金字塔尖端1%的人來務的同時,別忘了即使已漸脫離”第三世界”的台灣,廣大的庶民階層及小鎮、鄉村階層、基層的校園設施,仍得不到優質的建築專業服務。 而我認為這個領域是年輕的建築專業者值得投入的領域,日前我們所敬重的社區建築師先驅陳志梧老師紀念研討會上,其生前在投入淡水地區社區公共空間改造的事蹟,與身體力行的作法,至今仍影響巨大而深遠。 雖然在台灣的建築師們常常抱怨營建業者的水準太低,公私部門業主不尊重專業、施工廠商不敬業,最低標的採購造成偷工減料、綁標等習性等仍停留在第三世界的水準,在現場施工執行時,馬馬虎虎慣了,若要達到真正設計品質的要求,事務所必需依靠熱忱,不計成本投入相當龐大的人力,造成有熱忱有想的年輕建築師們紛紛轉換跑道,或投入相對有設計空間的室內設計領域。 但是有趣的是台灣尚未過度分工化的營建環境,土法煉鋼的過程,吊詭地反而提供了在構法及材質上開創性作法的實驗場。有些細部或材質上的實驗性作法,在日本需龐大成本才能實踐,而台灣的工匠或製造商卻能辦到,也許是以中小企業為主流的營建或製造業,相對的靈活且富實驗精神,例如近來的建築裝修常用的馬賽克,我常與嘉義新港板頭社區以交趾陶燒聞名的業者,一起開發特殊色彩與造型,甚至客製化的材料,為設計的創意加分不少…因此以較低的成本而能創造出相對高附加價值的成果,在台灣的環境中,仍是有優勢的。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archiwiki所做的貢獻可能會被其他貢獻者編輯,修改或刪除。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詳情請見
Archiwiki:版權
)。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