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切換搜尋
切換選單
切換個人選單
正在編輯
九二一震災的歷史性回看:鄉村復興之曙光
(章節)
出自archiwiki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頁面
討論
更多操作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 前進地方---摸索真正的需求? == 九二一重災區集中在台灣的「地方」層級,是全球化節點以外的邊陲地帶,全球化的經濟強光照射下,只是突顯出當時農業經濟顢頇衰弱,這也導致地方文化自信喪失,鄉村經濟社會處於退化狀況。 九二一震出人與地的感覺裂口,表面上那瞬間造成的斷層波動,將台灣人口分成受災戶與非受災戶兩種,但事實上這種分野是方便政策的天真的慣性。 災後數天,正當各方團隊想破頭該如何規劃臨時安置單元時,政府通過一項辦法,立即讓需求數量變得不確定。 當時的辦法是受災戶每人補貼3000元,希望提供給租用房屋的補助。有一阿嬤說她只一個人住,子女都住在外頭,但家裡戶籍登記16人,於是她每個月可領4萬8,她養有雞鴨、也種菜、在河邊洗衣、早睡早起,每個月開銷2-3千元即夠,她身邊的鄰居阿嬤也是獨居,但戶籍登記8人,她們都突然多了一筆可觀收入。 東海工作隊很快募到一筆經費,可以幫忙趕搭出臨時安置屋,最早還天真地規劃近兩百床位的通鋪大統倉,但立刻就經由媒體得知「災民不是難民」,他們只是因為天災而意外失去家屋,並非一貧如洗(在往災區路上堆著不少舊棉被或舊衣服,大多沒人要),於是我們規劃8坪單元,但每人3000元的租金補助打亂了實際需求之估計,很快地大元為慈濟在集集規劃設計出12坪單元的臨時安置屋,這立刻變成一個需求標準。(圖4) 全倒/半倒的判定也不容易,由專業公會組成評鑑小組,再搭配村里長協助,其中也難免灰色地帶。 家屋重建立即遇到的問題是要求提出合法房屋證明,大部分受損房屋皆未申請建照,到鄉公所找到的地籍圖還是大正年間的版本,鄉村的法治狀況根本脫落在現代社會管理系統外邊,重建過程中終於將這些原先的自發發展納編進現代建管體系。 果然工作室(小非、亞力、卉怡、慈宜等主要成員)首先以準確流露地方味的高規格品質辦出《中寮鄉親報》,以此發布即時的相關重建訊息、在地人物報導、文史生態挖掘介紹。 並且獲得一筆捐助,在北中寮創辦社區學園,找老師開出建築法規、木工、攝影、中英文(以方便學習基本電腦輸入)等課程,希望重建不只是恢復舊狀,而是在新的平台上學習新知識新技能、以新的方式重建(譬如結合產業振興,尤其是農業活化)(圖5)。 但是只有攝影課最成功,因教課的亞力清晨六點把學員帶到野外拍攝,然後回到村裡暗房洗照片,再挑選好的作品登載於《中寮鄉親報》。 老師日以繼夜地陪伴,並有發表機制,後來學員們還成立了「黑網仔攝影社團」,變成在地自發的影像採訪共學社群。其他課程老師從都市匆忙趕來、講完又匆忙離去的課程,大多效果不彰。 木工課是投入最大資源的課程,大手筆購置二手的各種電動機具,請到資深的木工師傅,希望災區民眾可習得一技之長,自己能動手投入重建自己家屋的行動,但是報名人數很少,都是外來人士加入,連我也報名參加,有次課間休息時逛到村長家,無意間步進內室,看見幾個年輕小伙子正在玩四色牌,我當時深受打擊。 為什麼年輕力壯的在地青年不願利用我們提供的免費學習機會多學些技能,幫自己社區做些實質的協助? 我們想要培力(empower)他們,他們卻寧可無所事事混日子? 我思考再三,領悟到「鄉村之所以是鄉村,就是因為它是鄉村」,很殘酷、也很真實,鄉村成為現代化發展的弱勢有其結構性的理由,因此有其能耐上的侷限,與其將我們的價值觀強加於它,不如順著它,看它想做、能做、願做什麼? 溝通與了解,是絕對必要的,這意味著必須投入很多時間---超乎我們專業習慣的「調查」所需的時間。 行動的依據是需求,但在災後現場的非常狀態中,需求幾乎隨時都在變化,很難定義「什麼是明確的需求?」 陪伴的意義比較大,到底幫到什麼? 好像也說不上有哪些? 二十年後回看,已經很清楚知道,鄉村社區重建很難一蹴可及,從新故鄉基金會在桃米坑、合樸市集發展到上下游農業網平台、龍眼林福利基金會老人送餐服務、石岡劉屋伙房文史體驗、等少數至今仍活躍的作為,深入鄉村產業經濟及社會文化問題根本面、長期與地方協力經營,才有可能累積出成效。 總之,天地不仁的部分,人力可補救復原硬體建設,如中寮鄉清水村遷鄰20戶從規劃、設計到施工完成(圖6)。 人性習氣這部分,就不易即時扭轉,所謂「撼山易,撼人心難」。 但不是說絕對困難,而是需要更多時間、更深入的著力。 在當時農村,歷史尚未來到協商公共性的認知點,村民也還沒準備好做公民,農村的公共領域還有待孵熟,但是農村也不完全坐困自限,其實農村以自己固有的傳統轉化、以自己消化現代所吸收到的營養給自己力氣,或者說,以自己的歷史條件、而且堅持以自己的歷史條件在重建中往前進---即使緩慢,也一步一腳印地往前!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archiwiki所做的貢獻可能會被其他貢獻者編輯,修改或刪除。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詳情請見
Archiwiki:版權
)。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