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切換搜尋
切換選單
切換個人選單
正在編輯
尺度院落與大樹場所:921校園後記
(章節)
出自archiwiki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頁面
討論
更多操作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 3. 光隆的院落系統 == 一般大型中小學的設計,多半是一種以4-6層樓的長條或圍合建築體排列,和戶外場地組合形成的空間形式。我們希望在光隆小學突破這種傳統配置,把集中式的大空地分散成每班級各自擁有的戶外空間與穿廊, 以不超過兩層樓高的教室文錯安排, 使每一間教室外都屬於一個合院和一棵大樹, 一樓的教室外是庭院與大樹的樹幹, 二樓則有平臺花園與大樹的葉梢, 小朋友走出教室就是自己的庭院, 大樹, 平臺, 沙坑, 穿廊。學校的三個主要的教室區與院落如網絡般的穿插連結 。 在光隆國小設計的初期, 四周是環境多元住宅與產業混合的社區,我們感覺設計構想不容易由周邊環境入手, 必需源自由內部形成的空間邏輯。 我們絞盡腦汁想如何讓一個50個班級的大學校, 每一個班級都有自己的小院落, 大樹與戶外空間。小學生由教室到中庭再到廣場的空間關係, 有如城市由住宅到合院再到廣場的經驗, 每個合院教室之間半戶外的川廊, 是雨天的戶外活動空間,而每個合院的鳳凰木或蓮霧,每個平台園圃的蔬菜玉米,也都成為每個院落空間的認同特色。 設計期間也是李安的<臥虎藏龍>放映的檔期,俠客們在四合院胡同之間穿梭追逐的視覺滿足, 我想像者學校應該有這樣豐富複雜的空間關係裡, 小朋友們能在合院, 穿廊與廣場穿梭來往, 探索成長, 而個個都是「臥虎藏龍」。設計完成18年之后的一個週末我再度回到學校,小樹已經長成了大樹,每個院子的樹木菜園不相同,冬天的陽光安靜的穿過一個個院落,教室牆上的繪畫和偶爾出現水桶拖把或課桌椅,暗示了教室、穿廊和院子之間生活學習的場景。我的心情由期待和些微的緊張,到鬆了一口氣后到滿足和開心,我知道這些院子現在到處都是臥虎藏龍了。 “我們對建築師有什麼期望?我們不期望的是一棟量體巨大而有壓迫感的建築將孩子與外在世界隔絕開來。正相反的是,我們要一個親切, 開放的家, 這個有趣而外向的形式和整齊而比例適切的內部安排, 會給住在其中的小朋友一舍 安全而溫暖的家。沒有機會讓孩童在其中迷失的無盡的走廊和門道, 取而代之的是連繫各種生活與休閒活動的串聯空間, 這樣串聯絲毫不會打斷這個居住社群生活的連續性。縱使這個建築有各種不同的構件部份, 其最高層次的建築秩序會將各部份統一起來, 使各個構件最終會形成一個有生命力的生活整體。” 阿多. 范艾克 Aldo Van Eyck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archiwiki所做的貢獻可能會被其他貢獻者編輯,修改或刪除。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詳情請見
Archiwiki:版權
)。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