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切換搜尋
切換選單
切換個人選單
正在編輯
從校園重建,到打造未來世代的多樣化學習空間:「921新校園運動」的歷史意義
(章節)
出自archiwiki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頁面
討論
更多操作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 打造未來世代學習空間的新趨勢 == 因應108課綱上路,新校園運動5.0肩負著構建未來世代學習空間的新使命。針對教育與學習,新課綱在整個課程教學方針上,有著全盤根本性的翻轉與改變:以學生核心素養的課程發展主軸,著重培養學生真實運用知識的能力,強調校訂必修,依據學校願景與特色,讓高中生可以透過專題、實作與探索體驗等等多元活潑的學習方式,掌握自己的學習步調與模式。這個以學生學習為主體,引導其從小自我探索與自發學習,正是全球發展的趨勢。我們面對的,是如何打造未來世代學習空間的新需要。換言之,學習既然已經無所不在,孩子們是學習主體,他們可以隨處地討論,從傳統固定的教室,轉而在校園各個角落、在圖書館、專科教室、自主學習空間,甚至在用餐、休閒空間裡,應用數位科技工具,進行自主學習與同儕對話。也正因為校園中處處有學習,打造好學校裡的不同空間,讓校園每個角落都能對話,甚至激發創意、促進自主學習與交流互動,都是新校園運動5.0的主張與目標。 回首教育部近年來推動的各項計畫,實則都深刻蘊含著這樣的概念主張:當我們進行校園老舊廁所改造時,不僅要給孩子們更舒適友善的環境,更企圖引進美感融入教學的思維;我們推動將校園圖書館做為「社區共讀站」,不只想創造學校與社區多世代共學空間,也回應著當前臺灣高齡化社會「青銀共創」跨世代學習模式。 未來,有三個重點: 一是美感/設計教育的持續扎根,包含:發展跨域課程、教材、教具之設計,以及校園美感環境再造,例如:交通大學正在進行的宿舍、圖書館的改造。 二是生活空間的創新設計,包含:宿舍、運動、用餐空間,食育文化的改造等。 三是結合數位學習,教室與多樣態學習空間的翻轉與創新。 放眼世界各國,在推動教育及學習創新領先的地區,例如:芬蘭、丹麥等北歐國家,甚至是近年以設計力和文創產業引領風潮的韓國,在今年的參訪中,我們都可以觀察到,進步優質的教室空間設計,對學習效能的增進,在教室裏每一個學生都是主角、都是參與者,這也是即將上路的新課綱「自發、互動、共好」強調的精神。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archiwiki所做的貢獻可能會被其他貢獻者編輯,修改或刪除。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詳情請見
Archiwiki:版權
)。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