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切換搜尋
切換選單
切換個人選單
正在編輯
九二一震災的歷史性回看:鄉村復興之曙光
(章節)
出自archiwiki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頁面
討論
更多操作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 地方前進:「鄊村之所以是鄉村,就是因為它是鄉村」 == 後來東海建築工作隊在中寮北七村常駐參與重建(1999-2006,另一支由關華山帶領在潭南村長期駐點),在中寮北邊我們非常幸運地能與果然工作室合作,她們是讓人肅然起敬的文化工作者,她們協助我們順著鄉村的能量脈絡,去讓實質設計比較能貼切地發揮預期效用。 災難發生後,台中建築師邱肇輝捐助20萬,希望我們為災區示範抗震工法,做一小型構造物,他提到譬如幫受災戶做一小廁所。 我們與果然朋友們跟村長及地方代表在廟裡討論如何進行,村民們想到地震後第二天村長娘就召集共煮共食,發展出幾處「大食堂」,讓大家多花力氣解決災後諸多事情。 他們提到村裡,尤其山上,許多獨居或兩老居住,煮食麻煩,常吃剩菜,不如集中為老人煮食,讓老人一起共餐。 於是,確定將捐款用來興建小廚房,要以輕鋼構、抹漿牆面施作。 我們請洪育成建築師做出一個可愛的小設計,找到善心營造廠來施工,龍寶張董捐了廚具與餐桌椅,從2000年夏開始煮食送餐,每天兩餐,除過年外全年無休,一直煮到今天。(圖7) 後來在持續過程裡,發現每天送兩餐等於每天探視老人家兩次,有不少獨居老人因此獲得每天定時看顧,這些年曾有急性胃潰瘍、腦中風突發病例被送餐員發現而及時送醫的案例。 後來村子推動成立龍眼林福利協會,再又成立基金會,送餐服務擴大至台中市,照顧弱勢老人。 北中寮盛產龍眼,果然團隊發掘出當地古法烘龍眼的一套軟硬體做法。經由她們找到八十多歲的老泥工師傅,以手工砌築出龍眼灶,共三個斜傾的烘床(各1.8mx1.8mx0.3m),覆以竹編篾架,龍眼傾倒進烘床內竹篾架上,在烘床外豎坑燃燒木材,熱氣流即周遍烘床下,烘床內各點溫度可驚人地均衡分布。 配合老師傅的手藝,再邀請徐光華建築師為灶體上方搭建活潑的木架朋子。(圖8) 傳統烘龍眼很費工,每隔數小時必須以人工翻動龍眼粒,兩天兩夜間不能間斷,品質風味絕佳。 果然團隊再協助設計包裝文宣,舉辦龍眼節活動,當時幫地方成功熱銷。 傳統在地工法還有疊石工有很行,老師傅不用水泥沙漿砌,以手工疊石頭做擋土牆,經過這次超強地震都能維持完好無損。 相對地,現代工人在災後砌築的石牆,經幾次餘震就崩壞了。 研B營、大四營在地實做時與疊石師傅合作,從梅花疊法中學到如何傳導垂直水平應力的常識。(圖9) 有位村長英雄,九二一當夜率村民冒險搶救人命,在災難發生第一時間,餘震不斷中,帶領一群勇士搬動斷樑瓦礫徒手救人,這需要無比膽氣與強健力氣,整個晚上只憑一個村子力量救出自己村子所有受難生命(救出26位困在土角厝崩垮堆的村民)。 據說,在每一處房屋崩塌處救人時,村長都清楚哪個方向的房間內睡有哪些人,如此目標明確地精準救出受害者。 當時只知讚嘆台灣鄉村的社區營造做得多麽落實成功。 2004年大選前,村長跟我說明選舉前固票的作法,選前一個月村長要挨家挨戶確定選票數,選前一周再全村固票一趟,選前一晚再一家家打電話固票。 原來,每個村長都是選舉樁腳,在選前一輪輪固票訪查中,他清清楚楚地知道每戶有幾人,老人睡這間、小孩睡那間,救災時每戶人頭票數就是活生生人命,每條生命都在樁腳腦袋裡。 我恍然大悟,原來不是社區營造做得成功,而是民主選舉的落實太成功了。 我望著村長,一點也不影響我對他在強震那晚英勇救人的崇敬心情,只有這位村長用民主素養救活全村受難鄉親。 也就是說,台灣鄉村其實有自己的傳統常識、見識、與知識,足以救活自己拉拔自己,但通常要在非常時刻以非常強力方式觸發出來。 我們老說去協助他們,但若是壓著他們自己的常識見識知識,強加上我們外來者自以為的知識,其實後來證明多屬事倍功半。 九二一強震摧毀舊時代的土角厝,那是沒有選舉的時代蓋的,新時代的運作經驗是可以在崩毀舊架構中搶救出可能扭轉未來的生命,這只是災變中的一個故事而已。 謝英俊發展輕鋼構安置屋系統又是另一個故事,設計簡便容易上手的組裝單元及接頭,再喚醒久遠以前的換工習俗---互助交換蓋房子的工與料的傳統,以此讓災民合組自力造屋合作社,整合成「勞動匯流」(labor pool),其實也是時間匯流,大家為大家蓋自己的房子。(圖10) 謝英俊模式就是舊時代的鄰里關係的現代嫁接,以簡便技術促成自力互助模式---讓地方自己推動自己前進的模式。 災後我們做的至今仍持續使用的,還有槌球場棚架。 災後農村中老年阿伯流行打槌球,只要一方草地就可玩起來。 後來愈玩愈大,有人捐出更大的地,成立槌球協會,也跟外縣市聯誼比賽,需要觀賞、頒獎台,我們請曾瑋設計出一個活潑的木構造棚子,村民非常喜歡。(圖11) 後來,地主自己也在場邊蓋出自住房子,旁邊果園也捐出做公園,成為一處持續活化的村裡遊憩場所。 以上大致說明了一定要結合在地熟稔的生產機制、社會關係或持續有活力的社群組織,鄉村重建才能事半功倍、隨順著地方脈絡而不止復原、甚且激活往前進化。「鄊村之所以是鄉村,就是因為它是鄉村」有它的積極意義,老人廚房、龍眼灶、槌球場,背後是自發的社會、產業、休閒的在地活力,而且跨出村子、成為中寮北七村的中心設施,還延伸往外縣市服務或互動。 二十年後回看,這些也應不是偶然,歷史發展來到這個階段,鄉村走過舊農業的苦悶壓抑,自發地為自己找出路,投射自己的新想像,使得重建可能出現這些持續運作至今的生活新系統。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archiwiki所做的貢獻可能會被其他貢獻者編輯,修改或刪除。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詳情請見
Archiwiki:版權
)。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