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切換搜尋
切換選單
切換個人選單
正在編輯
南城市空間觀察
(章節)
出自archiwiki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頁面
討論
更多操作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 四、再見烏橋 == 烏橋牌香腸是台南重要美食,但烏橋不見了!話說台南運河由日本人在台開挖,烏橋就是在運河上的橋。橋身用枕木鋪設,鋪上柏油防止腐蝕,因黑壓壓的顏色而稱「烏橋」。因道路拓寬,烏橋拆掉了,舊址就是目前府前路上的新南橋。現今「新南橋」橫過運河,白色的水泥橋身與任何一座水泥橋一樣的普通,若能在顏色造形空間上與烏橋產生一點連繫,都能讓空間記憶產生連想,進而串起府城的故事。 五、施琅Vs鄭成功的空間對應 施琅與鄭成功的恩怨情仇故事,猶如吳越春秋的吳王夫差與越王勾踐,更讓我聯想到伍子胥為報殺父之仇而避走他鄉,投靠吳王,再反攻楚國殺楚王鞭屍祭父。歷來雖然「成者為王」,由成功者撰述歷史,然而失敗者卻常成為戲劇中的「悲劇英雄」,項羽、岳飛、鄭成功皆是。鄭成功以台灣府城為反清復明基地,最後卻在鄭克爽手中降施琅,施琅沒報殺父之仇,祭鄭氏以收攏人心。台灣人以延平郡王最高規格祠祀奉鄭氏,而祭祀施琅卻躲在斜對街的小巷中,將其寄身於小小的土地公廟合祀之。這是一件幽微而有趣的歷史空間價值事件,代表台灣人對二者的褒貶,亦或政治上對空間權力的主張?但,若能將二者三代之間的恩怨情仇,以適當空間鋪呈,還原記錄歷史過程,將使空間更俱戲劇性與張力,而府城老街區也將更迷人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archiwiki所做的貢獻可能會被其他貢獻者編輯,修改或刪除。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詳情請見
Archiwiki:版權
)。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