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切換搜尋
切換選單
切換個人選單
正在編輯
尺度院落與大樹場所:921校園後記
(章節)
出自archiwiki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頁面
討論
更多操作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 4. 福民和中坑的大樹 == 第一次我們拿著福民小學給我們的基地圖, 走在瓦礫滿地的校園, 建築物沒有了, 剩下一棵棵大大小小的樹木。圖紙上密密麻麻的, 精確的標明瞭每一棵大小樹木的位置和學名, 是劉總務主任在地震後逐一標記在圖上給建築師用的,謝校長詳細的敘述這幾棵櫻桃樹的年份與開花季節。我深刻的體會到,林區《基地計畫》(Site Planning) 的教科書裡對場所、社群、生態與感覺形式的交錯敘述 。這裡的每一個環境物件:升旗台魚池, 鞦韆滑梯, 還有每一棵樹木物種,和人與事件, 都是他們有意義的生活與生態的整體。 我在草圖上無意識的畫著建築物的可能位置時, 線條不知不覺的就避開了這一些大大小小的樹木,我們的建築物在平面圖上的曲折不是因為解構或數位, 是因為建築物繞樹而行。因為建築物與大樹共舞, 我們沒有太多意識的幾何形式沈迷, 最後的建築線條變成在樹木之間遊走:穿廊開圓洞給大樹, 餐廳開天井給櫻桃樹, 廊道的木地板延伸到大王椰樹幹上, 小朋友就脫掉鞋子一路從教室走到樹下…不砍去任何一棵樹就成了支配設計最重要的力量 。 我們儘量的保留了福民和中坑學校的大樹和小樹, 不只是因為生態保育, 更因為村民們的集體記憶。無論是福民或者中坑,我們不需要景觀建築師的植栽計劃, 因為建築空間就是植栽計劃,因為大樹與建築共舞,超越綠化的指標成為建築地景,與地景建築的敘事空間。 保育大樹不只是一種生態意識,和歷史建築一樣,它們是環境記憶與地景場所的必然。之後我們面對校園的建築設計,無論是香港、深圳東莞、或四川江西,只要是校園裡大一些的樹,我都希望成為新建築的一個整體,讓建築以圍合或者退讓的方式保育大樹。業主和施工單位甚至景觀建築師,常會說這些樹價值不高不如換顆好樹。另我困惑的是樹和人一樣哪有必然好壞?長一顆大樹要二十年是多少小孩的等待? 幾乎每個學校在建築之後,都會配合校園的配置植樹綠化。幾十年下來小樹變成大樹,伴隨著小孩的學習成長,大樹成為幾個世代的校園集體記憶,成為校園建築原型不可分割的整體。在中坑和福民的設計中,我們反過來在地震後,以《后建築》的大樹,作為新建築的起點,成為我日後建築設計裡重要信念。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archiwiki所做的貢獻可能會被其他貢獻者編輯,修改或刪除。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詳情請見
Archiwiki:版權
)。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