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切換搜尋
切換選單
切換個人選單
正在編輯
微型建築創作的價值
(章節)
出自archiwiki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頁面
討論
更多操作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 4. 尋找設計創造力的藍海 == 我也觀察到一個趨勢,其實新一代年輕人,願意脫離舒適圈,進入鄉村、進入社區、進入小鎮,翻轉傳統工作思維的也不乏其人,某些據點也漸形成設計創作的小型社群,或以NGO的運作方式組成跨域合作的創業工作方式。 民間團體中,如空間母語文教基金會的成立,亦鼓勵建築業者回歸關懷本土地域的建築創作,在此氛圍下,建築師有機會重新思考自己執業的定位,甚至回歸本土,開發設計創造力的實踐領域。我也觀察到幾個令人鼓舞的案例,其一是大藏建築師事務所,由宜蘭西遷落腳在斗六蹲點,投入並經營以農業為核心的雲林地區公共建設,深刻參與地方事務,陸續有令人驚喜的建築及景觀作品。且近來甚至投入竹材構法的研究與開發,其二是廖志桓建築師,也以故鄉雲林莿桐為基地,設置農生活實驗場,身體力行,展開一系列探討鄉村地區環境改造策略,且結合淡江建築系準備長期實踐以農村為主的發展、改造的志業。 台南土溝的水牛建築師事務所及數個設於村落內的其他領域的工作團隊伙伴,也充滿活力,我相信這種微型的地方參與,所累積的實質經驗及所激發的創造力,是台灣未來年輕建築師值得思考、參與甚至投入的領域。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archiwiki所做的貢獻可能會被其他貢獻者編輯,修改或刪除。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詳情請見
Archiwiki:版權
)。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