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切換搜尋
切換選單
切換個人選單
正在編輯
九二一震災的歷史性回看:鄉村復興之曙光
(章節)
出自archiwiki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頁面
討論
更多操作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 野工團:向鄉村學習的設計教學 == 東海建築系於災後即時安排大四設計課(1999秋季)進入災區(爽文、長寮尾、潭南),後來安排2002大四設計課(中寮龍安村實作)、學士後碩班(研B)暑期設計營(2002-03中寮、2004桃米坑、2005-07廬山原住民部落),關華山老師在潭南駐點時與德國汗得學社、謝英俊團隊合作辦理夯土造屋工作營。 後來,研A碩班設計課安排到埔里內埔(新故鄉基金會合作)、再加入夏鑄九、劉可強、喻肇青老師等跨校設計教學到土溝、馬祖。 這一系列從九二一災後安置到重建參與的課程,延伸到台南土溝、馬祖鐵坑的設計教學,師生投入到鄉村地區,了解鄉村、農漁業問題,這些課程讓師生走出系館,接觸土地第一線的真實,思索建築專業能夠如何找到改善問題的途徑。 這種學習導向的介入,能夠為鄉村做出多少實質協助? 其實是很有限的,但讓年輕學生的認知觸角伸向他們成長體驗的極限外,在學習層面上的收穫應是有的。(圖12) 記得設計課安排在埔里牛眠山下的內埔社區的同學,因教學交流而到南藝大師生駐點的土溝後,電話跟我興奮地提到,「老師,這裡沒有山!」 我建議他們多關心平原上的水圳、舊糖鐵、河流與聚落關係,接著我們開拔到馬祖,發現那邊的聚落都出現在澳口(海灣處),而且方位考量與遠方島嶼有關(如廟宇朝向),於是我們知道必須以「平原論述」、「島與論述」來理解平原上、島嶼間的人地事物關係,帶著這些體會,我們回到內埔、中寮,設計一些方法,建立我們的「山的論述」---掌握等高線分佈,就能理解河流走向,就能知道聚落分佈的道理,就知道橋與街路相交所在,然後了解土地廟與五營配置的格局,了解農業及相應的生活文化。做規劃設計最根本的素養---掌握以地理為本的空間秩序,就自然地被拉進設計討論來。 後來,設計課安排做關於台中規劃,就會以「盆地論述」來開始。 當然,年輕學生的實作功夫是不夠的,跟地方阿伯阿兄自然有一番學習。 在一次設計營,學生男女四人一早去竹林砍竹子,半天後共砍了47根,每個人累得狼狽到不行,村裡大哥說怎麼不找他,他一小時可砍下100根竹子。 同學一夥日以繼夜地蹲地上鋪紅磚與卵石,到完工評圖前天只能靠村裡大哥來一鼓作氣完成。 雖說同學手上功夫力氣不行,但我跟同學說,他們的設計想像成果,讓那些阿伯阿兄阿嬸阿嫂都要嚇一跳,那些技藝純熟的工匠們一輩子也不敢像學生那樣敢想。(圖13) 傳統建築系設計教學都傾向右派為主,在系館以假設條件作設計練習,對社會真實保持距離。 在下鄉過程,我常跟同學說,「獅子搏虎用十分力氣,獅子搏兔也用十分力氣的」,在地方為阿伯阿姆做設計,不要以為他們看不懂,大家想破頭的好設計,他們是會打從心裡欣賞的。 何況,整個鄉村作為設計議題,其實大概也算得是一隻大老虎吧!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archiwiki所做的貢獻可能會被其他貢獻者編輯,修改或刪除。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詳情請見
Archiwiki:版權
)。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