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切換搜尋
切換選單
切換個人選單
正在編輯
尺度院落與大樹場所:921校園後記
(章節)
出自archiwiki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頁面
討論
更多操作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 5. 學校的舞臺與道具 == 中坑國小的想法源自對後園中四棵苦楝樹的敘事化的詮釋;福民國小則希望保留山林間的一花一木, 讓建築在樹木與環境物件的意義中穿梭。面對地點如此明晰的基地, 設計的想法是感知的, 現象學式的一體。而面對光隆國小的大尺度與新校的相對疏離, 必須用一種空間策略和系統來形塑地點。之後我們香港嶺南大學社區學院、東莞台商學校和香港中文大學的深圳校園,都是透過這樣一種理性的系統,意圖達到一種人本的與可持續的校園空間。 十多年之後我回到當初設計的學校, 欣見光隆國小一連串的院落生動如預期, 加入了新生活的軌跡。除了小樹變成大樹, 平台的花圃變成菜園。過度浪漫的親水池被改成木地板廣場, 大樹邊的小盆池因為防蚊填平了,雖然有使用想像的落差,改變卻也讓空間更豐富了。最重要的是串連合院的系統, 或者空間的織理關係, 持續有力的掌握著場所的架構。中坑國小四棵大樹和繞著大樹踩單車的小孩依舊,而福民國小的想像使用就更真實了:小水池發展成的生態池, 逐漸成長的遊戲區與穿廊下, 漂流木作成的茶座。 新的使用痕跡持續的豐富建築的生命:我們祇是在基地中架上舞臺, 配置院落與保育大樹,一代又一代的演員才真正要裝置道具,無論是老師、學生或社區, 架換佈景粉墨登場 。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archiwiki所做的貢獻可能會被其他貢獻者編輯,修改或刪除。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詳情請見
Archiwiki:版權
)。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