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切換搜尋
切換選單
切換個人選單
正在編輯
921二十年後,原住民可持續部落與族群的期盼如何了?
(章節)
出自archiwiki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頁面
討論
更多操作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 社會永續方面: == 原住民部落傳統上本來就相當團結、彼此認同,而有所謂部落主義。可是受外界影響下,個人、小圈圈包括村長與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多有競逐利益之爭。在災後重建過程中就屢屢發生,至今也難免。反而女性族人之間團結合作優於男性,她們善於處理部落日常生活諸事,且是部落良善的膠著劑。 於現今時代,傳統部落主義思維如上所述已變質。然而以前未見、現今卻必要的各族「族群意識」,卻始終無扎實的支撐點,只靠原民會各族的二位選任代表(一支薪一不支薪)。921之後,邵族正名乃遲來的正義,然而後來陸續正名的族群,卻有部落主義升級之感,只以「支群」,而非真正文化、傳統、語言的大異做正名基礎。這也可說是:因為筆者倡議的各族群自己的文化暨自然中心提案,未被重視的後果。至今各族群傳統領域設置自治區,也受限只看重部落的傳統領域,而未擴及整個族群的,因此無法著力突破。這該是族群的魂魄未建立所致。 記得921災後,某族群帶頭重建的長老,努力於正名之路,曾嬉稱自己是「國父」。此雖為嬉言,卻也指明族魂、意識之重要性。換言之,族人必須認清我族多方面之獨特性,與他族大異有別之處。經過921二十年後,期盼各族群體認到部落團結與族群團結,以致所有原住民族群共同團結的意識,三環節缺一不可。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archiwiki所做的貢獻可能會被其他貢獻者編輯,修改或刪除。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詳情請見
Archiwiki:版權
)。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