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切換搜尋
切換選單
切換個人選單
正在編輯
921二十年後,原住民可持續部落與族群的期盼如何了?
(章節)
出自archiwiki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頁面
討論
更多操作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 生活福祉上: == 所有環境、經濟、社會、文化之可持續,最終總和目的即在提升各世代族人的生活福祉品質。如今總檢討族人的生活福祉比起二十年前,提升了嗎?依前述檢視,可知有變化,進步也有,缺失也明顯可見。離總體族群可持續發展的願景,待努力的功課,無可諱言還不少啊。 <blockquote>後記: 月前,有機會參與教育部原住民國小與中學的「新校園運動」成果訪評工作,見到各校均設置了「幼兒園」。沒有的,也由鄉公所負擔此事,以取代以前水準差的「托兒所」,而真正帶入學前教育,這毋寧是一大進步。災前個人即感受到部落的托兒所不要也罷。當時教育部正推動學前教育,卻受制既有諸多私立「幼稚園」之既得利益,只在少數公立小學設立。災後我有機會在一會議上建言原民會主委約翰尼,要求爭取教育部先行在原住民小學實施。如今此議果然實現了,真是好事一樁。 訪視當中,也見到各校均開出族群文化、語言、歌舞、工藝等課程,同樣值得讚賞。倒是我再建議多校,傳授傳統智慧最好能連貫起現代相關知能,才好培養學子不忘「本」,且又能發揮「本」,連結新知,運用到現代事務上。這正是前述設置「族群文化暨自然中心」的另一義。將來這些學子能夠自治族群的傳統領域以及文化、社會、經濟發展事務,成為國家重要主人之一。</blockquote>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archiwiki所做的貢獻可能會被其他貢獻者編輯,修改或刪除。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詳情請見
Archiwiki:版權
)。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