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切換搜尋
切換選單
切換個人選單
正在編輯「
《夢見一座城市》----公共住宅政策的變奏曲
」
出自archiwiki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頁面
討論
更多操作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夢見一座城市》----公共住宅政策的變奏曲 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蘇重威 │建改短評二 == 1. 當馬可波羅遇見忽必烈 == 在《看不見的城市》(Invisible Cities)這本書裡,周遊列國的馬可波羅來到皇宮,向忽必烈述說著他在旅途中所見到的偉大城市,這城市具備了各個文明之都的不同優點,成為夢想城市,只是這座「看不見的城市」不存在於世界上,只存活於哲人的腦海中,忽必烈心知肚明。 無獨有偶,近日台北市長去了一趟韓國首爾的「牛眠社區」,笑說自己過去提出的8年蓋5萬戶公共住宅政見,「不知道怎麼作夢夢到的」,進一步表示,台北市將推動第一階段4年2萬戶的公共住宅,有困難但是可以克服。我們雖然不必像忽必烈一樣,用哲學的眼光來解析台北,但至少可用理性的角度來看待「公共住宅」的政策。 == 2. 住宅政策需有連貫性的通盤考慮 == 多年來台灣社會動盪不安,唯獨房地產在建商的炒作中一枝獨秀,相對凸顯了居住正義的議題,然而,在一連串的政府打房策略中,卻不見連貫性的通盤考量。 其實,房地產也和其他商品一樣,都是由「供給面」和「需求面」來決定,「供給面」是屋主或建商,「需求面」就是為了投資或自住需求想要購屋的買方。不同於其他商品的是,每間房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有價商品、而且存在的時間很長,這些房子聚集一起,一方面形塑了我們居住的城市面貌,另一方面,帶來了資金的流動,在建商刻意的推波助瀾之下,造成房地產的飆漲,而我們的住宅政策卻始終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平心而論,以台灣目前2,300萬的人口而言,全台灣約840萬戶的住宅總量是足夠滿足居住的需求(平均每戶不到3人),其中弔詭的是,這幾年台灣出生率降低,總人口數下降,而全台的房屋數卻從2012年的812萬戶住宅,上升到2014年的840萬戶,每年以15萬戶的住宅量增加;更不合理的是,新增加的住宅供應量,不等於購買需求,除了大量的空屋隱身於都市之中,泛政治化的議題思考,讓決策者想以8年5萬戶的公共住宅來解決居住正義的議題。 試問,在「供給面」和「需求面」雙雙失調的前提下,花心思來解決「資金來源」與「土地取得」的複雜問題之後,所推出的公共住宅到底要帶給市民什麼樣的居住環境?我們是否只能矇上雙眼,假裝看不見這座傷痕累累的城市,繼續夢遊下去? 政府的公共住宅政策不應只是像建商般的短線操作,而是必須回到住宅的「供給」和「需求」的問題上,化解「居住正義」議題中兩極化的對立,為公共住宅找出最合理的面貌與解決方法。而不是努力去尋求資金與土地的解套,再蓋出一區一區的新住宅,透過政策的調整,提供「混居」的都會居住型態,打破豪宅與庶民之間的藩籬,拉進貧富差距的歧見,或許是一條可行之路。 == 3. 看得見的住宅,在哪裡? == 依照 2012年內政部營建署統計,全台灣屋齡30年以上的住宅有319萬間,約佔了全台灣812萬住宅中的40%;而其中,台北市平均住宅屋齡是29年,包括44萬多間住宅屋齡超過30年以上,佔了台北市所有住宅50%以上,更有13萬間住宅屋齡超過40年。 用一般銀行房屋貸款的認定,RC結構的建築物壽命以50年為標準,台北現有44萬老舊住宅的未來命運,客觀來看,透過「租賃」或是「自住」可再提供20年的「供給壽命」,之後就必須透過「私人整合」或是「都市更新」的建築重建,才能繼續在都市存在,浴火重生。 我並非全然反對新建公共住宅,而是認為解決方法不應該只是透過新建的管道,應該通盤檢討住宅政策後,針對住宅的「供給量」和「需求量」有更多元的做法,讓看得見的老舊住宅發揮效益,目前對於老舊住宅而言,都市更新的道路太遙遠,只有新北市因應銀髮族提出「老屋拉皮及增設電梯」的補助政策,政府的角色顯得消極而被動。 因此,我個人建議,政府可針對雙北區域的老舊社區(大多為四~五層樓),提出「隱藏版的公共住宅」計畫,讓至少還有20年壽命的老舊建築扮演公共住宅的過渡角色,由政府出面加設電梯、協助屋主改裝,讓公寓每層樓都變成3房或2房的住宅單位,再以可負擔得起的價位出租給合於規定的年輕族群,透過都市混居的模式,具行動力的年輕人、有經濟基礎的壯年人、與行動不便的銀髮族共同生活於老舊公寓的各層樓,重新拉近人們之間的距離、活絡鄰里關係的詳和氣氛,凝聚不同世代的互信基礎。 == 4. 看得見的城市,在未來 == 「隱藏版的公共住宅」若成真,在你我熟悉的老舊巷道之間,市民不分收入多寡一起共同生活在都市中,彼此之間的歧見將獲得尊重;當20年後,這些老舊住宅必須功成身退之時,城市的矛盾與掙扎也將隨時光流動而找到出路,一座看得見的全新城市,將隨之出現。 當然,老屋聚集的舊社區若能在合理的維護管理之下,說不定能漸漸發展出特質,成為人文薈萃的城市綠洲,讓台灣多元文化的城市脈絡得以延伸,成為社會轉型的最佳見證。 讓我們懷抱希望、期待未來,而不是原地打轉、空作美夢。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archiwiki所做的貢獻可能會被其他貢獻者編輯,修改或刪除。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詳情請見
Archiwiki:版權
)。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