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切換搜尋
切換選單
切換個人選單
正在編輯「
「製造x意義」政府應扮演一個聰明的消費者
」
出自archiwiki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頁面
討論
更多操作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製造x意義」政府應扮演一個聰明的消費者 戴嘉惠 │建改短評二 在資本主義社會下,每一個人都是擔任消費者的角色,消費者選擇的價格掌握了製造者的生產方式,選擇什麼樣的物資、商品、服務,就會引導生產者如何製作物資、如何運輸、銷售、回收各種產品與服務。有感於北美館【製造x意義】展覽/買一塊磚 現場行動紀錄。以建築師的角色觀察,台灣公共建築工作環境長期以來,營造廠為何一直缺乏累積優秀的施工技術人員與分項工程專業包商的動力? 公共工程發包政策長期以節省預算之名,採低價發包的採購策略。當營造廠商在競爭激烈的發包市場上競爭,價格為唯一的競爭條件時,能costdown的項目是材料成本還是人力成本?在原物料短缺,物料、生產加工成本屢創新高的供應市場環境下,costdown人力成本是營造廠商唯一生存的手段。因此,政府採最低價發包,到底是costdown納稅人的荷包,還是costdown我們的未來,是值得深思的問題。政府低價發包造就的營建產業條件,直接造成工程人員薪資低落,年輕人不願投入營建產業,營造廠商、專業分包商缺乏投入合理人力訓練與進修的條件,工程師與施工人員工作環境不符合工作場所基本要求,使用不合時宜的施工工具機器,營建產業人力高齡化比任何一個產業都還要嚴重。而產業人才及專業知識及技術的累積與傳承,卻是國家進步最重要的資產與動力。 設計與施工品質,如果以各階段的「生產」運作來說明,設計階段仰賴於建築設計者對設計條件返復的驗證與修正設計成果,就如同繡針一樣,不斷的回針確認下一步的起點,設計者(含各復委託專業顧問) 返復確認設計條件的行為至施工完成才是建築設計的目的。生產者對施工條件的規畫、工法的研究、施工品質管理、財務、進度管理等相關施工計畫手段,打造如期如質的 建築實體成品,才是其營建技術的目的。這過程完全仰賴人才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術、管理方法等知識與技術累積。 然而政府現今工程最低價採購的「消費」模式,是引導營造廠如何以更低的成本分包,加上現場專業人力與技術的短缺,面臨品質可能無法達成契約規定,再由文書證明或施工缺失改善等工作亡羊補牢。這樣由政府低價「消費」所引發的「生產」模式造成產業人力、採購物料成本失衡的問題,再由履約管理,轉價在監造單位,以監造工程品管業務彌補營造廠因低價發包造成營建者自身及其以下各分項專業包商無合理的人力成本進行施工界面檢討與施工圖規劃等專業技術工作所造成的問題。原本應反覆確認設計及施工條件的專業工作,變成設計者與營建者相互責難,讓設計監造業務責任無限的現象,成為建築師事務所的夢魘。公共工程中的「設計者/生產者」不再主導產業運作的角色,取而代之政府的「採購法/三級品管」成了建築產業運轉的機制。政府低價採購的「消費」行為所引導的「生產」模式,讓三級品管制度(營建生產履歷的理想),淪落為官兵抓小偷的懲罰式管理方法。今日採購法與三級品管制度,就如同蘇迪勒颱風吹倒的大樹一樣,政府完美的SOP作業準則看似修剪合宜的美麗樹冠,然低價發包的壓迫,人力技術資庫發展停滯,產業根系早已無力往下發展;政府低價採購便宜又好的技術服務,本質是剝削技術知識的價值及剝奪產業人力資源累積的動力。因此,如果政府理解「價格競爭」掌握了製造者的生產方式,「價格v.s.品質的選擇權」可作為產業結構性改變的力量,政府作為一個替代人民執行採購的(消費者),其消費行為便具有「主動性與創造力」,因為設計人才是資產、工程技術是力量,是國家競爭力的來源,人才與技術都不應是政府可以廉價採購被消耗的物料。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archiwiki所做的貢獻可能會被其他貢獻者編輯,修改或刪除。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詳情請見
Archiwiki:版權
)。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