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切換搜尋
切換選單
切換個人選單
正在編輯「
一封給年輕建築人看的文章
」
出自archiwiki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頁面
討論
更多操作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撰寫者:徐岩奇 臉書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68972756282/posts/10155101968246283/ 感謝TA邀請, 一封給年輕建築人看的文章 2018/2 35歳的那些年 剛好在921新校園運動贏到比圖之後,35歲那一年我去拜訪孫德鴻建築師,說到自己的志向:我以後要到國際去競爭(當然被學長笑)。先工作再出國緣故,我遲至33歲才完成在UCL碩士學位。35歲開業時天不怕地不怕,自視甚高總覺得台灣尚未出現真正的建築。得知安藤35歳設計住吉的長屋,伊東35歳設計中野本町之家,35歲彷彿是個不平凡的階段,都必須給自己可以交代的一個成年禮。新校園運動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舞台,我們的提案廣英國小設計受到矚目,得到黃建興、龔書章、林洲民兄(當時已經是明星了)肯定,來和我這個菜鳥打招呼,想像從此可以高飛。但是經歷半年親自駐地監造參與營建過程,信心削減迨半,過程體驗建築師的監造責任和營造廠牽扯不清,營造廠施工品質不良,被牽扯進去可能性太大,設計過於前衛,營造廠做不出來時成為建築師的麻煩,變成陰影、對實驗性作法縮手。 921新校園運動世代,當時建築師年紀橫跨35到55歲之間,我是最年輕的其中之一,那是一個偉大的世代,整個社會有一種氛圍「給年輕人機會」,這個氛圍是由當時幾位推手如曾旭正、謝英俊、呂欽文等及范巽綠政次、林盛豐副執行長共同塑造,不是憑空發生的。過程我理解台灣建築執業環境基礎極為脆弱,主要因機關常簡化視建築為工程,一旦建築與工程觀點牽扯不清,設計就受壓制。美好的設計環境從不曾憑空發生,而是爭取而來,有前人為我們爭取,我們要為下一代爭取。921新校園運動是個了不起的榜樣:為下一代預備舞台。 2008邁向中年後的我,突然有天被稱為徐老,慚愧設計能力停滯未能繼續進步,於是選擇去中國大陸流浪,找尋機會也不如想像中簡單,混不下去後又回到台灣,陳柏森先生責備我不該離開建改,台灣環境更糟了。有天在高鐵遇到Borden,竟聽到他吃了不少苦⋯,另看到彭文苑以前在Zaha Hadid事務所任職時,印象中他談的都是國際標準,眼界甚高,但這幾年也多被消磨得差不多,他們兩位年紀約小我一個世代,個別向我表達建改重要,期待建改成果!我2013回到台灣,自然又回到建改團隊,但給年輕世代的建言:年輕人更需參與建改,看似付出心力做社會服務,最終收穫最大的是自己! 轉眼間今年我52歲,接任第六屆建築改革社長,10年前無法想像有天我要接社長。10年前我被傳統公會稱為紅衛兵,因我對公會提出非常尖銳的批評,但我也實質參與改革公會行動,就是不像未來要當社長。也很難想像未來10年後,台灣建築界會走到什麼樣的地步,因制度上一直有反動力量阻止建築進步,建築不進則退,年輕人終究有天要接棒扮演關鍵角色。過去我也只幻想把設計做好就好,不想參與公共服務,然而火就是會燒到自已。垂頭喪氣不是辦法,站在改革第一線,懂得保護自己,同時把設計做好,屢試不爽。 建築界需要Roll model,我們這一代的榜樣是陳邁、姚仁喜、潘冀、陳柏森先生等,每一個世代都需要榜樣,作為燈塔引領方向,如同丹下健三對日本建築師的意義!在這一屆的建改社倡議「年輕世代的正向力量」,鼓勵更多年輕人正向面對、勇於承擔。0206地震後,更有感於百姓不了解建築,建築師面對已不單是設計力提升,而是參與社會改造運動,建築師必須走出修道院,建築議題須更廣泛進入常民生活,才能扭轉台灣建築界孱弱的命運。 姚昭智老師說: 台灣執業制度像日系建築師權力很大,但建築教育卻偏美系重視分工,誘發土木界與建築界工作權之爭。0206台南大地震後,建築師成為箭靶,後續立委提案刑法193條修法,衍生建築師可能因此會判死刑,責任無限大的憂慮。除了建築師群起激憤,學界也感受危機意識了,擔心以後誰敢念建築系?我認為多慮了(因193是假議題),更擔心的是學界與實務界長年的鴻溝,混亂的問題如何解決?現今年輕建築人也多有此決心,不願僅安於在學校擔任教師,同時希望自己有作品及實務經驗,把執業與教學的鴻溝彌平,如此才可能全面改變台灣建築界的未來,樂觀期待!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archiwiki所做的貢獻可能會被其他貢獻者編輯,修改或刪除。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詳情請見
Archiwiki:版權
)。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