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切換搜尋
切換選單
切換個人選單
正在編輯「
共願城市-莫忘來時路
」
出自archiwiki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頁面
討論
更多操作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撰寫者:天壹潘 臉書連結:<nowiki>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68972756282/posts/10152808105036283/</nowiki> 【建改短評二~#4】潘天壹:共願城市 - 莫忘來時路 老京都_ (圖A) 初逢2015.京都清水.二坂坡 經歷數年的人口老化與青年外移,歐巴桑們仍賣力的守住店面與商氣,其中幾位稚氣的青年店員,相似的是身上都著了這地方同樣的語言---百年不變的民族和服,蔚然成遍。經典款的黑色TOYOTA是老司機們在京都的制服,老運匠在車內著有一頂黑色筆挺的帽子,似是象徵多年累積下來的.一種屬於司機專業的尊榮象徵。 老職業,在京都始終是一種長久的尊重。京都人著傳統和服,從市區捷運到老鎮區隨路可見,與城市協調而融和。也許是都市規範,從JR鐵道沿線到清水,新鎮到老街,新舊建築一齊延續著一致性的黑瓦斜頂,與大地色系外觀。 我們所見的京都格柵,家戶都有不同格柵的故事,紡織家戶自然會傳承屬於家戶的”紡織格子”。 從清水寺回望老京都城鎮天際線,幾乎不見任何一絲不協調的色彩,或水塔~ 整座城市,彷若一位深黯押韻對輒的老靈魂,雍容而又內蘊的傳頌著世代之藏。京都沒有比其他城市多做了什麼…….他們僅是襲自唐以來的文化堆疊,不棄不離,守住多年來所謂的家傳之寶。 1920. 大稻埕_(圖B) 相較於台北方興未艾的老房子(老日屋)文化運動,大稻埕經歷日殖時代,雖非日式老屋,確是台北所遺留道地”台閩式”街屋與店家。主因在於大稻埕的地理邊緣性與先期的反抗性格---1920的延北義美,蔣渭水等台灣民主意識發源之所。 大稻埕本應隨著西區逐漸沒落,近年卻開始了另一波由民藝埕.小藝埕等文化意識,於迪化街內點亮了幾盞夜歸的明燈~ 他們似乎開始了某種自1920年大稻埕以來生命故事與哲學的延續,近似於第三方社會運動的哲學,透過原始店面的商賣,持續的堆疊著。 文化之殼,不離主體之源。也必須感謝這番對蔣渭水故事的惦記,讓大稻埕恢復了一個繼續說這段故事的惠命。 小搬運 原住民的花見小路_(圖C) 小搬運,一種克服山地施工的工種,多為耐操.熱血的原住民班底。 某回山裡涯邊的步道工程,幾位原住民工班正在拆解小怪手。 友人問其為何拆之? 他們回: 須把怪手給拆了。以小搬運將零件扛到小徑遠方的工地,再組裝起來施工。原因是他們不忍心怪手直接開過小徑,因為那將破壞步道旁那條優美的曲線生態綠帶。 原來偏遠山區小搬運,有這麼一條”原民的花見小路”: 從不忍破壞生態,到自發的拆除怪手,以血汗勞動,守護前人遺留的來時之路。 小結 一個有靈魂的城市,如同共願生命體,前人種樹蔚然,後人延續衍化---- 京都人,留存了某種共願守護的氣質,守護美好的精神與底蘊,尊重每一位來者,前者,老職業。而老台北,也將陸續從老房子文化運動與大稻埕的發跡故事中,慢慢恢復屬於城市內蘊的神識與光榮-----猶如一幅唐帖富有之書墨氣韻,一個城市,將自有其厚實的風律衍續。 而這樣的氣力,竟然於一座深山裡,原民搬運工的肩頭上,紮實的看見了。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archiwiki所做的貢獻可能會被其他貢獻者編輯,修改或刪除。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詳情請見
Archiwiki:版權
)。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