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切換搜尋
切換選單
切換個人選單
正在編輯「
國立代代木競技場(1964)vs. 國立競技場(2020)
」
出自archiwiki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頁面
討論
更多操作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撰寫者:曾光宗 臉書連結:<nowiki>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68972756282/posts/10157942618081283/</nowiki> 【國立代代木競技場(1964)vs. 國立競技場(2020)】 從2013年申奧成功至去年2020年因疫情決定延後一年,期間歷經非常多波折的2020東京奧運,終於於昨天開幕了。 日本曾經三次申奧成功,其中1940年的奧運因戰爭因素取消,之後戰後的1964東京奧運成功舉辦。事隔56年後,今年2020東京奧運再次展開。 相隔近一甲子的兩場奧運,雖然都是屬於運動賽事,但對於建築界而言應是兩場重要的「建築事件」,有幸參與其中的建築師,必定會全力掌握此難得的機會,充分發揮建築才華,極力展現成果並對外「發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物就是奧運主場館。 1964東京奧運的主場館是「國立代代木競技場」,由丹下健三所設計,2020東京奧運的則是「國立競技場」,由隈研吾所設計。而依據日本建築界常見的「作為次世代的建築師,大多會挑戰上一世代的建築師」之傳統,屬於戰後第四代建築師的隈研吾,在設計「國立競技場」時,我相信他一定會意識到,屬於戰後第一代建築師丹下健三的這道「牆壁」存在。 隨著奧運的開幕,「國立競技場」已正式展現在世人的面前,隈研吾如何跨越這道「牆壁」?或是是否已經跨越了?應該會是之後日本甚或台灣建築評論界的討論焦點;目前我個人對於此事的看法如下。 首先,昨天看完了開幕典禮後,我大量搜尋了日本的一般媒體及建築媒體,其中建築媒體已有一些對於「國立競技場」的報導,但是其他一般的媒體大多聚焦在開幕或賽事活動的程序與內容,對於「國立競技場」似乎並未多加關注。 相對地,於1964年東京奧運舉辦的當時,當日本民眾在電視螢幕上看到開幕典禮時,除了繽紛的典禮之外,「國立代代木競技場」這棟建築物,在當時成為了大家矚目的焦點。而當以懸吊構造將大空間予以覆蓋的「國立代代木競技場」呈現在世人的面前時,人們大多顯露出驚訝及新鮮的表情。隨著奧運受到日本全國國民注視的同時,建築師「丹下健三」這個名字也烙印在人們的印象中。 當時的丹下健三是媒體的話題人物,經過不斷地報導,更也因此讓「建築師」這個原本不被人們所曉得的專業,普遍地被一般民眾所理解。具體的例子,「丹下健三」曾經在當時的民意調查中,於日本全國的知名度中排名第二位。這說明了丹下健三將「建築」及「建築師」啟蒙於日本社會,充分連結了「建築與社會」的關係,此時代意義十分重大。 另外,在實際的建築表現上,隈研吾對於「國立競技場」提出了許多的設計詮釋與文化詮釋,例如森林中的運動場、繼承日本傳統建築的特徵、使用國產的木材、自然舒適的觀賽環境、與環境共生的運動場、樹蔭下的觀眾席、以及五種顏色的椅子等。 相對地,1964年的「國立代代木競技場」,丹下健三延續著戰後初期其自身對於「都市」的敏感度,將當時建築界尚未普及的「都市設計」觀念,引入並直接運用在全區建築配置及周邊環境的規劃上。同時在建築結構上大膽地採用了懸吊構造,將建築、結構、施工等專業整合在一起,提升了整體的技術能力。 其次運用結構的懸吊構造,創造出了有機且動態的大型室內空間感,突破了當時對於建築「空間」的想像。進而在文化詮釋上,丹下健三在懸吊構造中的兩根最重要的結構柱上,低調且巧妙地融入了日本神社建築屋頂的「千木」傳統意象。從都市到建築,再到空間,進而到文化,「國立代代木競技場」對於後來的日本建築發展,不論在理論或技術上都有著極大的影響性。 雖然1964年與2020年分屬不同的時代背景,所面對的限制與挑戰也不同,但我個人認為建築師是否已「跨越了該時代,並指引出了另一時代?」,應是檢視或評價類似國際奧運這種極為重要的「建築事件」,及其代表性建築物之必要觀點。 不論從前述的「建築與社會」及「建築的影響性」等時代意義,或是建築的巨輪必須向前滾動的必要性來看,隈研吾的「國立競技場」,在面對著丹下健三的「國立代代木競技場」時,似乎有著難以跨越的障礙存在。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archiwiki所做的貢獻可能會被其他貢獻者編輯,修改或刪除。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詳情請見
Archiwiki:版權
)。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