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切換搜尋
切換選單
切換個人選單
正在編輯「
建改短評 │曾旭正
」
出自archiwiki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頁面
討論
更多操作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曾旭正_2014/12/29 大選過後,許多縣市易幟,主管吹起大搬風,遂有許多建築人被延攬去擔任政務官。從副市長、秘書長到局長,從北中南東到離島,好不熱鬧! 就專業的養成而論,建築人有其適合擔任行政主管的一面,同時也有其危險的一面。試與大家分享我的看法。 建築的專業訓練包含了工程、人文、社會、環境乃至管理與法令,基本上是比較全面的學習。如果學得好且養成興趣,的確有助於建築人開闊視野,在行政上有效掌握多樣的議題。即使個別專業不夠專精,但也有基礎的認識好尋求協助或進行專業溝通。 其次,在建築的訓練中,運用圖文和口語作清晰的表達,讓建築人容易在行政上發揮溝通的效果。而看得懂圖,更讓建築人容易與許多靠圖面來傳達內涵的領域如工務、水利、交通等作實質的討論,提供具體的指示。 除了前述條件,我覺得最重要的其實是建築訓練中,出入於不同尺度的觀照能力。 用比例尺作比喻,從一比一到萬分之一,關注的問題內涵其實大大不同。隨著尺度放大,我們往往可以看到「結構」的存在,抓到問題的核心;隨著尺度縮小,則可注意細節,是呈現品質的關鍵。然而,在尺度大小之間,往往因為把力量擺錯重點而引來莫大的困擾。 譬如,都市更新猶如穿衣改衣,應在小尺度上注意已存在多年的生活空間品質、住民的社會網絡,以同理心與個別家戶溝通,進而採用綴補術來修建提升環境品質。而不是只看到更新數值、追求規模與速度。相同的,假農舍破壞農田與景觀的問題,是結構的問題,應作源頭管控,在法令與審照上作全面性的嚴審;而不是被個別申請者蠶食,而終究無可挽回。 具備上述能力的建築人,能否善用之,存乎一心!錯用的,如把多元能力用來驕傲地論斷同仁;把表達能力變成邀功爭寵的利器;甚至更可怕的是讓專業成為偏執,伶牙利齒無人能擋。如此,建築人反而成為最危險角色,豈能不慎! 以上文字,說不上評論,比較是提醒,願與諸多此一路上的同行者共勉! FB網址: <nowiki>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68972756282/10152496596751283/?comment_id=10152496624046283¬if_t=like</nowiki>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archiwiki所做的貢獻可能會被其他貢獻者編輯,修改或刪除。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詳情請見
Archiwiki:版權
)。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