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切換搜尋
切換選單
切換個人選單
正在編輯「
文萌樓的性與不幸,都是城市的歷史,不該廢古蹟
」
出自archiwiki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頁面
討論
更多操作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撰寫者:許麗玉 Liyu Hsu 臉書連結:<nowiki>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68972756282/posts/10152850416581283/</nowiki> 2015/06/11 [ 文萌樓的性與不幸,都是城市的歷史,不該廢古蹟 ] 2006年文萌樓被指定為市定古蹟,說實在的,沒道理是由今日的產權所有人、剛上任的里長,聚眾圍事,亂用「民意」ㄧ詞,反過來要求今日的市政府「廢古蹟」。 我聽到,現場刻意放大聲持續嚷嚷「性可恥」的女士,質疑各個來現場反廢古蹟、反性污名的女士與年輕人,住哪裡的⋯怎麼教小孩⋯ 我見到,當著市府文化局代表與文資委員,里長不猶豫的說:「前朝做的事,不該阻礙這朝的發展 ⋯」 如果這就是里長聲稱這裡的里民「都」要求「廢古蹟」的基礎,我要說的是: 「成年人要成熟一點,作下一代人的榜樣 」 我父親家族的開基祖,於康熙年間渡海來台北定居超過三百年。在我出生六個月時,老家土地與祖厝被徵收蓋中山高速公路,一家人就搬到雙連地區直到現在,我父親與母親的家族也都長期住在這個地方。據此,我自稱「在地人」,應該不為過了。 從小在雙連這一帶讀書、長大,我多少認識、知道這些巷弄的過往人事,也記得幾十年來,這個地方那裡變了、那裡沒變。第一次離開雙連,是我到中壢念大學,念完大學後,回到台北的事務所工作,幾年後,去了美國留學,回來也沒離開這附近,就繼續設計工作,到學校教建築課,教大學生,也教小學生,偶爾藉由演講,分享個人在建築專業方面的一點點經驗給社會人士聽,到現在寫博士論文,基本上都是努力重新認識我們的建築與城市的歷史。這些年,我陸陸續續帶過不同團體、各種年紀、背景的人來文萌樓,在日日春協會工作人員與志工阿姨的協助解說下,認識城市的歷史。我總抱著希望,我們能藉此重新關心台灣社會的各種面向,特別是認識各種人的生活與歷史,而不要淪落到我們只能想像建築是一種高樓大廈的美學。 今年五月中,一位專程受邀來協助阿里山火車申請世遺潛力點的馬來西亞建築師,隨我穿越巷弄趕赴迪化街URS 44參加演講活動,經過歸綏街文萌樓,他停下來問我 : 「這裡很珍貴,應該不只保留一棟啊 ? 難道台北市政府、學者、專業者、市民都不 ( 能 ) 作什麼嗎 ? ...」 當下,我很慚愧 ... 一位匆匆經過的訪客會這樣替我們的城市歷史惋惜,反觀我們自己看見了什麼 ? 又看不見什麼呢 ? 作了什麼 ? 又不作什麼呢 ? 文萌樓不是城市的污名,也不會是教育的問題,完全沒道理廢古蹟。 當然,這番表白的前題,還是里長與同行的幾位里民,甚至是柯市長的市政府,討論今日「廢古蹟」時,不是為了維護「私人開發利益」的假議題。否則,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報導連結:<nowiki>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346161?fbclid=IwY2xjawKMZxVleHRuA2FlbQIxMQBicmlkETFoRzFaa3I2MkprOHNnTmwxAR7-pz51rj4EpFJVtbQfLMd4kwXNgBHx6N2y9bwd6KWbvU4QpxzzUJsP5ocRxg_aem_gTjiRrcszU0N8oYo0avzlg</nowiki>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archiwiki所做的貢獻可能會被其他貢獻者編輯,修改或刪除。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詳情請見
Archiwiki:版權
)。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