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切換搜尋
切換選單
切換個人選單
正在編輯「
新校園運動進行式
」
出自archiwiki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頁面
討論
更多操作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黃建興 │921地動綻開的花蕊 1999年9月21日的世紀強震,震出建築專業者對結構的省思,震出教育界對於學習環境的思考,更不分國界的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我們事務所也因此跨出九彎十八拐之外。 那年10月花蓮慈濟基金會的一紙傳真,揭開了事務所參與校園援建工程的序幕。一開始應邀接下慈濟援建的台中縣大里國中、瑞城國小兩校,當慈濟由初始認養25所學校增加至32所時,慈濟林副總執行長滿面喜悅地詢問我:『你對設計小學校有極高的興趣及經驗,慈濟準備認養南投災區兩所六班小學校,在偏僻山區,路途都很遠,但基地環境條件都不錯,你可以幫忙嗎?』在林副總的信任及有意投入災區學校規畫設計的心願下,接下了南投縣漁池鄉東光國小及中寮鄉至誠國小的校園重建規畫設計案。後來陸續增加福龜與桃源國小及台中縣霧峰鄉桐林國小等。在協助慈濟希望工程的十幾家建築師事務所中,我們事務所設計成員當時只有六位,卻「認領」了慈濟最多的學校。加上其他單位援建的南投縣宏仁國中、郡坑國小與新山國小,我們先後承接了10個災區學校的規劃設計工作 (註)。由於基地分散在台中、南投兩縣六個鄉鎮,在雪山隧道尚未通車的年代,我們常經由九彎十八拐的北宜公路,在宜蘭和臺灣中部之間奔波往返,當時滿腔熱血,披星戴月地全力投入大伙都不覺得累。 事務所一路走來之歷程可追溯自宜蘭小學校園規劃。宜蘭縣政府對學校建築設計的重視,遠從民國七十年代便著手校園整體規劃可見一斑。懷著回饋故鄉的使命,我們考量地方氣候及材料的條件,表達對自然環境的關懷,自內城、永樂、蓬萊、南屏國小等重新規劃的新校園,發展出獨特的宜蘭經驗。 在921震災之後,事務所積極投入校園重建工作,將宜蘭經驗拓展至中部災區,結合當地風俗民情、氣候等,並用心傾聽使用者的心聲,期望以最短的時間協助完成重建,在『為下一代蓋一所好學校』的理念下,設計出有特色且符合現代教育理念的校園。我們認為新校園的建築規劃概念應反映教育改革的理想與精神,包括:人本教育、開放教育、小班教學、社區終身學習、校園開放、綠色校園等核心精神,也呈現出校園建築的設計者,用『心』將社區與學校串聯的歷程,使校園成為社區居民引以為傲的建築與場所空間,進而與社區文化及產業特色結合。 921校園重建工作在中南部的學校見證了宜蘭經驗,後來也陸續受邀參加中南部的校園競圖,藉由宜蘭的經驗,在中南部重塑地域建築風格。除了沿用宜蘭校園建築常用的斜屋頂長出簷、迴廊合院式建築群、利用地域性材料等宜蘭經驗的精神之外,因應中南部氣候的不同、人文環境的差異,進而發展出大棚架的校園半戶外空間,不論是折板或曲面,皆能創造校園建築令人驚艷之輪廓,更讓師生不受日曬雨淋的困擾,恣意在學校的半戶外空間穿梭活動。近年來我們再將中南部大棚架設計的成功經驗,逐步擴展至新校園規劃作品中,藉此表達對環境關懷的理念,塑造不同地域風格但相同美好的優質校園。 註: 宏仁國中由財團法人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出資援建;郡坑國小由臺灣電力公司、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及教育部共同出資援建;新山國小由臺灣電力公司出資援建,興建中因翌年桃芝風災遭土石流損毀而廢校。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archiwiki所做的貢獻可能會被其他貢獻者編輯,修改或刪除。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詳情請見
Archiwiki:版權
)。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