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切換搜尋
切換選單
切換個人選單
正在編輯「
環境資源部
」
出自archiwiki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頁面
討論
更多操作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撰寫者:高百慶 Luis Kao 臉書連結:<nowiki>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68972756282/posts/10155286499986283/</nowiki> 「環境保護署」,裡面環境技術專業者佔多數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今天要升格成為「環境資源部」,就不能只有環境技術專業了,更重要的事景觀專業的參與,畢竟景觀的專業角色就是整合環境資源,而技術只是其中一個層面。 這攸關整個國家未來的環境政策發展,從我們的社會發展到現在發展困境,台灣的國家發展一直停留在技術層面,往往在突破技術層面要更上一層樓時,遭遇到嚴重的瓶頸。 環境政策亦然,如果沒有景觀人的參與,環境資源部最後只停留在技術層級的話,就怕最後升格的環境資源部,變成另一個「公共工程委員會」的樣態。審查環境政策的官員都只從技術層面切入,而缺乏整體性、整合性的考量。 參考的新聞連結:<nowiki>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8-05-03/123057?fbclid=IwY2xjawJwPqBleHRuA2FlbQIxMQABHpFDUiW_OP8FR2D75G37i9yCAW6NeRd3jEjGO7Lc6MHIMeH40MdhqXLb0hw__aem_o6m30Q3eQnoLw9KT8QJ34Q</nowiki>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archiwiki所做的貢獻可能會被其他貢獻者編輯,修改或刪除。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詳情請見
Archiwiki:版權
)。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