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切換搜尋
切換選單
切換個人選單
正在編輯「
疼惜我們的下一代,難道只能裝冷氣?
」
出自archiwiki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頁面
討論
更多操作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撰寫者:曾梓峰 臉書連結:<nowiki>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68972756282/posts/10157151471796283/</nowiki> 疼惜我們的下一代,難道只能裝冷氣?政府的政策的視野,不能夠更高一點嗎? 行政院蘇院長宣佈兩年內,全國中小學教室全面裝冷氣......。蠻令人氣餒的........。想要照顧我們的下一代,舉手舉腳都要贊成。全部都裝冷氣........?把解決問題的手段拿來作為政策的標的?是有智慧的作法嗎? 行政院的高度,一個資源的投出,帶動的是國家整體發展的滾動(不管你是什麼主張)。我不知道行政院麾下國發會、環保署、教育部那些推動永續發展、推動節能減碳,推動智慧建築與智慧生活的部會、學者專家、跟追政府追求進步的 創新企業廠商會怎麼想?那些立志讓孩子更接近與環境共生的家長團體怎麼說?那些被鼓勵投入追去創新建築設計,來創造環境共生的建築師、規劃師該如何面對?大家不是都被政府鼓勵追求永續發展的創新行動嗎? 教室簡單裝冷氣是簡單,用電哪裡來?電費誰負擔?維護誰負責?在建築上,缺乏整體的思考,所有花了大錢設計的建築外部,掛滿了大補釘的冷氣機?這是我們的美學?台灣社會如此多元,空間條件高山平原海邊如此歧異,城鄉需求如此巨大,難道照顧孩童的幸福,只有單一的解答?如果裝冷氣是沒有替代方案的必要之惡,有誰告訴我們,我們承擔的成本是什麼? 政府體恤百姓,這是一定要的。氣候變遷劇烈,讓年輕世代不要收到超常規的酷熱,這是一定要的。讓年輕孩子在被保護的過程,了解什麼是環境的危機,如何聰明的解決我們所遇到的困難,是更需要的。一個環境危機的面對,可以共同成為社會進步的一種運動。難道這不是政府政策應該有的視野與擔當。 我認為關鍵的問題,是政治人物以及政府官員漠視了政策行動可能帶來的的社會影響(例如,提供保護孩子舒適度的政策,可以帶動一連串社會改造的行動,可以是產業系統進步的火車頭啊),政府的政策太過短視,以庶民口語化的政策討好百姓(我很好奇,台灣社會百姓真的都那麼庸俗?)。這種趨勢,真令人擔心台灣走向弱智化的社會。行政院這個政策,如果針對政策的目標、內涵與表述的方式做調整(強化福祉性能描述),可以對社會那些看不見的傷害降低很多: 1、新福祉標準:回應氣候變遷,全面重新定義21世紀孩童學習環境舒適度新標準。 2、新空調環境:學校建築全方位提升空調環境,讓孩子排除氣候變遷高溫環境帶來的傷害,創造更佳的健康環境。 3、新建築型態:邀請建築與設備專家,因應氣候變遷,研商最新校園建築形式與環境控制型態,研擬創新永續建築新標準,以及全新建築型態與文化。 4、新綠能系統:整合綠能供電系統,規劃全新社區或區域整合性綠電供應系統,強化政府整體綠電系統的效率。 5、新教學系統:配合氣候變遷,支持學校因應危機,調整學生空間使用之彈性上課模式,提供聰明的校園空間教學模式。 政策宣示重點如果是硬體。所有的人解決問題就是裝冷氣。 政策宣示重點如果是系統。台灣就會引動一種創新的運動。 回到建築行業上。解決孩子學習環境舒適健康的問題,如果只是裝冷氣。建築師真的是情何以堪哪..........!可以有機會讓我們更Smart一點嗎?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archiwiki所做的貢獻可能會被其他貢獻者編輯,修改或刪除。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詳情請見
Archiwiki:版權
)。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