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切換搜尋
切換選單
切換個人選單
正在編輯「
網路平台的困境
」
出自archiwiki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頁面
討論
更多操作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轉自教育部潑漆案給Yeh兄的回應) Yeh兄確實點出了維持網路平台的困難之處。 成立專業平台的目的,無非是為了集結專業相關(或有興趣於此領域)者,交換經驗、整理問題、凝聚共識、提出建設性意見;不只為了改善自身執業環境領域,更懷抱以專業服務社會環境的理想性;而其中,適時提供社會大眾專業見解當然也是應兼負的使命。 專業平台的可貴之就在於他的專業性,較之於社會上有太多PTT等平台,專業性平台彌足珍貴。 但專業平台的難處,不在於匯聚專業意見,卻在於參與平台的成員背後可能存在的價值觀(意識形態)。在平台上,一般技術性問題很容易溝通,但當涉及價值判斷的時後,就容意開始彼此切割。坦白說,從去年服貿到大巨蛋,連教育部潑漆這麼單純的事件都呈現了這種”情劫”。 我常想,如果依政治、宗教、性別、省籍、甚至土洋,這樣的群組切割下來,最後會跟自己站在一起具有高度同質性的還會有幾個? 所以我個人常強調,求同存異!從專業角度思考問題、談問題! 當然,上面的訴求會很容易被批判成小鼻子小眼睛,「皮之不存毛之焉附?」、「在最高的理想(意識形態)下專業只是枝微末節!」、「為了更遠大的理想,其他(譬如法制)都可以犧牲!」等。 這樣的問話確實會讓人語塞。 所以,我也一直在思考,「專業是非」與「政治正確」這個課題。古今中外有過太多這樣的糾結情境,從軍國主義到3K黨到我們自己的白色恐怖。 說來話長,回到建改版面,我自己的簡單的體悟是:專業是一種科學,尤其在環境設計的領域;雖然某些因子的權重會涉及價值判斷(譬如混居與否),總的來說還是可以理性推論的,所以沒有模糊的必要;也就是說專業有其一定是非。專業者的責任就是點出是非及其邏輯供為政者與社會大眾參考。至於政治決定,就留給民主機制,讓「政治正確」決定命運。 所以一個人在專業與政治間會扮演兩個角色;在專業上他作他專業上該做的事,實是求是、剖析事理;另一個是以民眾身份參與決定要做哪一種政治判斷。最重要的,專業者不應為了意識型態閃避或模糊專業判斷。 專業性的網路平台(譬如建改社版面)的討論常會發生上述兩種角色混淆的情形,導致於談專業問題前就已經有價值判斷做為導引甚至切割,以致很多事就討論不下去了! 這個平台是建改社開設,我作為這任的社長,有責任維持平台的討論效益。不希望來自各方凝聚的專業能量,因為某些離題的討論而敗興離去。但也如Yeh兄點出的,說多了好像在鉗制言論!為難之處也在這裡。 這個平台匯集八千多人不容易,但還能走多遠是未知數。平台是大家共同撐起來的,還需要大家一起維護。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archiwiki所做的貢獻可能會被其他貢獻者編輯,修改或刪除。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詳情請見
Archiwiki:版權
)。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