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切換搜尋
切換選單
切換個人選單
正在編輯「
自由廣場》新官上任亂象 反對無端終止既定公共建設
」
出自archiwiki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頁面
討論
更多操作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文/何震寰 台灣選舉多,地方或中央政府常因選後政權轉換或行政首長更替,就無端終止已在執行中的公共建設計畫,此事一再發生,深被詬病。近日又有許多地方公共建設、公立大專院校建築,又淪為新案例,這類事件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政令如同兒戲,使大眾對公共利益產生憂心,建築師的執行專業也因政權易手而權益受損,尤其是有國際專業人士參與的大型工程,突然終止更導致台灣形象受損。公共建設因首長換人而終止的原因,常因新執政者的政策取向不同、施政觀念差異,或政府財務考量,而最關鍵性因素,恐與「個人政績意識形態」有關。值此許多建設終止之際,大眾應意識到,停工決策對當地發展的重大影響,並強烈主張對此類決策進行重新評估,理由如下: 一、建設計畫對公眾利益的必要性與延續性:公共工程計畫對公眾利益具有不可或缺性,不應隨首長一己的好惡而喊卡。新首長上任可對執行中的計畫啟動檢討與重新評估,但不應隨便任意廢止。對既定計畫任意叫停,顯然損害公眾利益與政府形象。 二、尊重社區參與和民主決策:民選首長來自於人民投票授權,首長決策應開放市民與社區參與,透過開放程序聽取人民聲音,以確保決策過程民主化並確保計畫符合實際需求。新首長上任如欲改變執行中計畫的方向,應具有民主過程與民意基礎。 三、尊重專業:過去行政團隊與建築專業者推動計畫有其專業基礎,行政團隊對市民的承諾及專業團隊所付出的專業努力,應獲得尊重,不應因首長換人而抹除過去一切為此建設所進行的長期評估與規畫過程。 四、破除首長個人政績意識形態:許多首長上任後,藉著打壓既定計畫、扶植自己上任後的新生計畫,以塑造個人政績。這種意識形態應該破除,應該藉由接力,將既定計畫妥善執行來打造政府團隊政績,才值得民眾肯定。 政權轉換或首長更換,不應淪為終止公共事務的殺手,特別是對評估規劃程序且已辦理競圖啟動設計階段的公共工程計畫。各級政府或公家機構應以整體公眾利益為優先考量,而非恣意藉政權轉換而終止既定公共工程計畫,才能確保整體環境永續發展與進步。 2024.05.04 資料來源:https://talk.ltn.com.tw/amp/article/paper/1630263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archiwiki所做的貢獻可能會被其他貢獻者編輯,修改或刪除。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詳情請見
Archiwiki:版權
)。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