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切換搜尋
切換選單
切換個人選單
正在編輯「
蝸牛仍無殼,政府市場雙失靈
」
出自archiwiki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頁面
討論
更多操作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撰寫者:張金鶚 Chin-Oh Chang 臉書連結:<nowiki>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68972756282/posts/10156286446201283/</nowiki> 今天08/29聯合報民意論壇刊登我昨天的投書「蝸牛仍無殼,政府市場雙失靈」。我原本投書的題目是「小政府如何解決大市場問題」,試圖從前二天蘋果日報訪問我的報導「小政府難敵大市埸的問題」回應於臉書心得,進一步從正面的角度提供市場與政府雙雙失靈的建議。 最近是無殼蝸牛運動30週年紀念,巢運團體提出房價所得比攀升致使青年購屋、租屋黑市問題難以解決,政府卻少有作為;而內政部列出近年政績,包括推動社會住宅、住宅補貼、都市更新、危老重建外,以及實價登錄、土地稅制等回應。 雙方似乎對住房問題與解決方式的認知仍有落差,為何大多數人民對政府在房市各種努力的成果並無感覺?尤其高房價、高空屋率及高自有率的「三高」矛盾,持續存在所產生的世代居住不正義,社會嚴重的貧富差距,不敢結婚生子,以及過度投資房地產所造成總體經濟的停滯等連鎖嚴重問題均沒有面對解決。倒底台灣過去30年來無殼蝸牛運動經驗,對政府及社會有何反思與變革?應如何面對住房問題並針對關鍵解決問題,才能讓人民有感呢? 無殼蝸牛運動30年來,台北新推個案房價從1986年每坪不到11萬,至1990短短4年漲到44.5萬,然後經過15年的盤整下滑,到2005年每坪38萬,接下來又再度持續上漲,到2014每坪88萬,最近2019年才稍微又盤整下滑到85萬。而房價所得比2002年台北約為6倍,台灣平均約為4倍,到2018年台北市上升到14倍,台灣近9倍。另外,根據每隔10住宅普查的空率看到,從2000年到2010年各主要都市多維持在20%上下,即便房價最高的台北也多在13%左右。 為何過去長期以來,空屋居高不下,而房價仍持續上漲?另外,高房價所得比,人民應該缺乏購屋需求?理論上,高空屋與高房價所得比會產生「供過於求」現象,若是正常市場機制,房價應該下跌才是! 為何會如此現象產生?又該如何面對解決?本文提供一些觀念與具體建議供參考。 期待政府及社會各界體認當前住房問題的關鍵乃在「市場失靈」,考量政府本身的有限能量,「以小搏大」,才能真正讓人民對政府的作為有感!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archiwiki所做的貢獻可能會被其他貢獻者編輯,修改或刪除。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詳情請見
Archiwiki:版權
)。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