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切換搜尋
切換選單
切換個人選單
正在編輯「
試論「綁標」
」
出自archiwiki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頁面
討論
更多操作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綁標」不是法律名詞,在公部門的用語叫做「限制競爭」。 「政府採購法」為履行其「公平、公開之採購程序」,在第二十六條訂定了不得限制競爭的文字。「綁標」所涉及的罰則、甚至刑責,凡從事過公共工程的專業者都「耳熟能詳」,不必贅述。 「不得限制競爭」在招標文件上最具體的影響就是,不會有針對性的規格與個別性廠牌名稱,因而也不會有特定的材料型號。 「不得限制競爭」在營建過程最具體的影響就是,定了規格如同沒定,日立三菱的等大廠的電梯規格,某某日X、三X的牌子也能符合,(不符合就是限制競爭);於是乎,給了大金冷氣的預算,送來的卻會是大發工業區的某某沒聽過的牌子。 這些現象大家也都知道。 在這裡想提出來的是,設計端與製造端的弔詭情境------- 所謂設計,不就是找到最佳的設計組合,包括創意性、維護性、安全性、經濟性;單單一個外牆磁磚就需要經驗多少失敗之後才會找到理想的材料。設計是不能任意排列組合的,既然是要設計,必然會涉及特定的材料與工法。不然,要設計做什?如果知道有一種好材料,就是想要用,這有錯嗎? 從製造端來說,越認真執著與研發的廠商,在「不得限制競爭」的大帽子底下,他所製造出來的材料越沒辦法走入公共工程。越獨特離「群」,越沒人敢用;與泛泛之輩同場競逐,價格上根本是沒競爭力的。這不是對有心求好求變的製造商的變相逞罰嗎?! 「採購法」雖然允許附加「同等品」等文字約束適用範圍,但並無強制性。 「採購法第二十六條執行注意事項」雖然也訂了允許特定規格的「審議」機制,但建築設計的材料動則數百項,即使不是都屬特屬規格,主辦單位又有多少力氣走完多少項的審議路子。 如果說,設計就是要「綁標」,或許駭人聽聞,但平心而論,本質上不就是如此嗎!? 當然,談到這裡,所有的思考焦點都會投射到「綁標圖利」的擔憂上面。 誠然,業界確實存在有諸多名為設計實為收取傭金圖利的事實。即使如此,我們必須澄清的是, == 「訂定規格」有兩種, == === 一種是基於設計理念的「善意」, === 為了完成設計理念就是要用認為好的東西; === 另一種是出於圖謀利益的「惡意」。 === 現今的公共工程,「善意」的綁標行為無法存在,「惡意」的綁標行徑在百般防堵下卻仍無法禁絕,這是公共工程品質庸俗化、惡質化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我們常常談到,公部門向來防弊重於興利。為了防治病弊,築起了一道道的城牆,以為層層防護下終能免於病患。 但這與供養溫室裡的蘭花何異? 人體的免疫系統可以給我們一個重要的啟示:人與大自然為伍,吸取陽光空氣與水,也與病菌共處;即使病菌侵入,體內建構的免疫系統會發揮防護能力,偶而生個小病亦無大礙。在無菌室裡,人體失去的除了病菌還有其他更寶貴的生長因子。 同樣的,公共工程為何不能以更開放的態度及更自然生態的概念,面對好的與壞的設計師,讓好的設計師創造進步與成長,至於壞建築師,可以建立一套監督機制,抑制他們發揮的空間。 這套監督機制其實也不是那麼難建立,加強預算書圖審議機制、發揮最有利標評選機制、建立設計師用後評估機制、資訊公開透明化等等,都可以達到這個目的。 舉例來說,營造廠最怕「綁標」後材料商哄抬物價。這是營造廠不事先做好訪價功課,任意投標結果。如果真有與原始預算有重大落差情形,何不拿建築師問罪;如果壞建築師原始預算就不合理拉抬,這種陰謀行徑在資訊透明化之下也將難以遁形,惡行不可能不畢露。 所以請公部門重新思考,設計「綁標」,真有這麼可怕嗎? (呂欽文,2014.01.12,建改社臉書<nowiki/>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68972756282/posts/10151843313136283/) <nowiki>---------------------------------------------------</nowiki> 「不得限制競爭」,一切嚨係為了防弊啦! 這裡舉一個簡單的排列組合問題: == 設計師Architect有好與壞之別(大A與小a);承包商Contractor也有好與壞之別(大C與小c)。 == 好的設計師一心為設計著想壞的設計師一心為回扣著想。好的承包商一心為工程品質著想,壞的則一心為利潤著想。 === A+C是最理想的蟹逅, === === a+c是最壞的命運, === === A+c是最悲慘的情況, === === a+C是最不可能的奇蹟。 === 在不能「綁標」的情況下,設計師Architect能做的不多,承包商Contractor扮演著極關鍵的角色。工程的終極品質繫乎承包商的道德良知。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公家機關在工程招標前都會到處拜拜的原因。 <nowiki>-------------------------------------------------</nowiki> == [訂定規格/指定廠牌/收取回扣] == 指定廠牌與拿回扣本來是兩回事。 為了設計的精準度。指定廠牌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因為"指定"很容易與"回扣"發生關係,所以"指定"合理化之後會不會像打開潘朵拉的盒子,讓私慾有了缺口,鼓勵了拿回扣的趨勢------這是一般人(包括我自己)深深憂慮的。 如果我們分析設計師的樣態,有四種設計師: === <nowiki>#</nowiki>1很想把設計作好並堅拒回扣; === === #2很想把設計作好,回扣隨緣(非目旳、不強索); === === #3絕對在意回扣有無,但也會留意設計(材料)品質好壞; === === #4不管設計好壞,就是要勾結廠商綁標。 === <nowiki>#</nowiki>3與#4以回扣為目旳,#1與#2以設計為目旳。 各占多少比例,難有統計數字,但可以確定的是:後兩種人不管採構法如何防範,仍無法阻絕其遂行綁標的目旳。前兩種人就活得很辛苦,這種人因而離開公共工程的很多。 會拿的不管法規如何還是會拿,不會拿的會不會因為法規鬆綁而動心了呢?這是問題的癥結。如果答案是否定,或著變心的比例極小,法規鬆綁就有意義;否則,就需要另外思考。但還是要強調一句: === 為了設計的精準度。指定廠牌有其一定的必要性。 ===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archiwiki所做的貢獻可能會被其他貢獻者編輯,修改或刪除。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詳情請見
Archiwiki:版權
)。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