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切換搜尋
切換選單
切換個人選單
正在編輯「
趁火打劫都更修法!容積獎勵,防災、耐震與綠建築等,聯手造孽!
」
出自archiwiki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頁面
討論
更多操作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趁火打劫都更修法!容積獎勵,防災、耐震與綠建築等,聯手造孽! 黃瑞茂│建改短評二 台北市政府強拆士林王家引起社會震撼。三年過去了,內政部營建署並沒有積極推動修法工作,反而趁火打劫,對焦在無限上綱的「容積獎勵」措施上。而且,內政部營建署再次與建築投資業者合力推動的版本,更變本加厲的提出多項令人咋舌的新增項目,包括:防災獎勵、綠建築獎勵、耐震獎勵,甚至飛航高度限制獎勵…等等。 這些年來,容積獎勵在台灣,常是被當作公共設施建置的萬靈丹,以公共利益為名,卻不見公共空間改善之實,舉凡開放空間、公共停車、環境融合度、創意建築、綠建築等不及備載。但這些看似具公益性的項目,卻在現實操作下,無法發揮其公共的利益。換句話說,容積獎勵所肆放的高額利潤多半被建商或特定的人士取得,而應回饋的設施的落實,不是不符合地區需求,抑或對整體都市並無任何助益。內爆也已經產生,建商所預設的二次施工,經舉報,政府進行拆除違章設施,引起住戶不滿。整套容積獎勵的戲碼已經非常清楚的說明,這是政府與建商合謀強劫,一如電影「機器戰警」的真實上演。 建築社群(學會與工會)與國家研究機構(建築研究所)等等,在這長期的運作中,已經從善意的倡議與研究者變成為災難加工業的幫兇。回顧綠建築獎勵,我國自1999.09起及辦理「綠建築標章」評定與審查;2001年即大規模宣導; 2001.03.08即由行政院核定「綠建築推動方案」。2002年編列87,002,200元、2003年~2007年各編列三億多元,共編列17億3900餘萬元。亦即,綠建築推動至今,已經16年,光2002~2007及花掉17億多,不含研究,遑論容積獎勵。 台灣綠建築的推手成功大學建築系林憲德教授在其署名文中表示,每蓋一平方米鋼筋混凝土建築所消耗的建材,約相當於排放400公斤的二氧化碳,但有「綠建築標章」的建築每年每平方米大概也只能減少28公斤的二氧化碳而已,「容積率獎勵綠建築」等於是在造孽。林教授在其文章中「哀求覬覦『容積率獎勵』的諸公,別讓『綠建築』成了造孽的工具」。 如今,食髓知味,對於建築專業或是社會普遍認知中,實屬必要的防災與建築物耐震設計,如今也要尋綠建築獎獎勵的模式,在都更條例中大張旗鼓地比照、強討容積獎勵。這些本來就應該要在建築法以及建築技術規則中名定為「必要」的規定,紛紛被投機建商與怠惰的公務人員相中。紛紛泡製,以破壞都市計畫體系的容積獎勵,換來十幾年都不離不開獎勵奶嘴的「綠建築」甜頭。如此下去,台灣何時才能有真正的永續環境?可以享有真正的安全的定居城市呢? 另外,既有之「環境融合」與「創意建築」獎勵容積,真的是讓建築師背上黑鍋,已經到了無地自容的處境!試想,建築師設計可以不要環境融合嗎?建築師設計可以沒有創意嗎?每一位建築師不就是因為將這些奉為價值觀而耗費心力進行創作嗎?作為專業者,我們要如何看待這一系列正在瓦解建築專業的核心價值的政策呢? 希望建築界、都市計畫界,都能聯合起來,要求掌管國家都市與建築的內政部營建署與地方政府,把這些涉及建築安全與永續的必要項目,從都市更新容積獎勵中排除,確實納入建築法、建築技術規則的規定中。 參考文章 林憲德(2007),〈綠建築,恐是夢一場〉, 中國時報 A15/時論廣場2008/05/12. <nowiki>http://house.chinatimes.com/content-indexNews-content.aspx…</nowiki> 林憲德(2003),〈別讓綠建築政策蒙羞!〉, 中國時報 A15/時論廣場 2003/10/07 <nowiki>http://www.cyberbees.org/blog/archives/001357.html</nowiki> 黃瑞茂 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中時房地產 中時房地產,提供網友全方位的房地產資訊,包含台灣、港澳大陸、國際及上市櫃房地產個股的相關資訊;協助網友在買屋、賣屋過程中取得足夠的協助資訊,或投資房地產時,獲得最即時最完整的房地產評估訊息,並提供房屋買賣、房貸、室內設計裝潢、景觀園藝等的廠商資訊搜尋平台。 HOUSE.CHINATIMES.COM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archiwiki所做的貢獻可能會被其他貢獻者編輯,修改或刪除。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詳情請見
Archiwiki:版權
)。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