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切換搜尋
切換選單
切換個人選單
正在編輯「
農村型佛教道場與農村地域議題的初步觀察
」
出自archiwiki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頁面
討論
更多操作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農村型佛教道場與農村地域議題的初步觀察 趙建銘 │建改短評_2015/04/06 最近有一些機會正進行農村型佛教道場的空間設計,我一直認為設計應該軟硬兼備,同時也對農村地域再生的議題作了一些思考,謹將這些初步觀察與大家分享。 北川富朗是對於農村再生地域問題的實踐策略家,因此,我整理了「大地藝術季」一書的部分解決策略作為解決台灣農村議題的具體參考想法。 北川富朗在「越後妻有大地藝術季」、「瀬戶內國際藝術季」明白的揭示,藝術季是手段不是目的,他關照的是從地方生活出發白手文化觀光思考,也就是以農業、觀光、人性關懷等多元角度切入農村的地域發展問題,藉藝術季思考農村的再生問題,進而號召更多力量共同面對許多懸而未決的社會問題。 我藉由整理北川富朗在「大地藝術季」一書中,有關越後妻有藝術祭的構想及其背景一文的重點整理來瞭解北川富朗對農村再生地域問題的解決戰略: <nowiki>*</nowiki>人口外移與高齡化,疲憊的農村。 <nowiki>*</nowiki>不管以地方營造為名,實施什麼政策都無關緊要,重要的是能夠讓老人家開心。 <nowiki>*</nowiki>我心目中的「藝術」是發現、學習、交流、協同合作。 <nowiki>*</nowiki>「參與式機制」與「協作機制」 2000多次的說明會,思考藝術品與傳統產業的結合的可能性。 當地居民於藝術品製作過程的參與及共同勞動,創造藝術家與地方居民的對話,對於親身參與作品創作的居民,都感到與有榮焉,因此,居民也開始自發維護與清里藝術品,並熱心向參訪者介紹作品。 <nowiki>*</nowiki>小蛇隊的誕生 「小蛇隊」是一個支持大地藝術季的組織,成員來自各方是個超越世代、領域、地區、沒有規則、沒有領頭羊的自主性組織,小蛇隊的活躍是大地藝術季有別於其他藝術季最重要的原因。 「小蛇隊」,致力讓志願服務者從生活中訓練對於藝術的感受,融入當地生活,參與者許多都是從東京、大阪等大城市而來。 小蛇隊志工的工作其實並不簡單,每天從早到晚提供即時的勞力與知識支援,包括運送創作媒材、清理空屋與廢校、清理與修復藝術作品、擔任國外藝術家翻譯、迎接國內外參訪團體……等,分攤了大地藝術祭可觀的工作量,這些實質面對社區與訪客的工作經驗對於許多都市年輕人來說都是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環境共生的大地藝術系列/資金、人力、作品的成功募集─兩個藝術祭的效應-----丘如華) 在農村型佛教道場策略發展之前,我們先審視了其空間計劃書: 1、法務區 (1)大雄寶殿 (2)各類辦公室及會議室 2、文教區 (1)社區教室 (2)禪堂 (3)閱覽圖書室 (4)美術展覽室 (5)流通處 (6)對外營養的餐廳 3、住宿區 (1)法師寮房 (2)香客大樓 4、總務 (1)大寮(廚房) (2)大齋堂(大型用餐空間) 審視這樣的空間計劃架構與都市型佛教道場完全沒有差異,因此,我們對於農村型佛教道場空間計劃重新思索其可能性。 首先我們希望道場是「與社區為善的道場」原有文教區的社區教室平時舉辦的各式課程即為社區民眾參與及交流的空間,另外我們提出的「社區的埕」這樣的道場入口開放空間設計概念,提供的社區民眾更直接的互動可能性,創造一種生活性的宗教空間氛圍,讓社區民眾可以很輕鬆的走進道場。 農村有諸多問題需面對,老人問題、教育M型化、隔代教養、外配、農村地域遼闊老人的交通問題⋯⋯等等問題,但道場人力有限如何應付及面對這麼多問題? 日本西村幸夫教授認為:「一般交通最不方便的地方反而最具有魅力,也許會產生一種大逆轉。」 因此我們開始思索農村有什麼是都市沒有的自我特殊條件? 農村地景提供的特殊環境氛圍,創造了體驗型寺廟的可能性,藉由主題式、故事性的空間設計將鎖定崇尚心靈體驗、深度旅遊、親子生態旅遊的客層,創造與佛法不期而遇的機會。 如同「小蛇隊」協力組織的成功,學生的參與也是協助農村地域振興的一環,早稻田大學從2009年開始由教授帶領學生至十日町市松代地域「合宿授業」,學生們幫忙當地聚落的老年人清理積雪,地方上則安排學生的住宿,經由彼此的交流讓學生走出教室,感受在雪國世居的人們所經歷的生活點滴。 以國際非營利組織WWOOF(World-Wide Opportunities on Organic Farms) 為例,它是一個推動全球有機農業志願服務的非營利組織.這是一種自願工作者用工作交換住宿,世界有機農場機會組織的目標是提供義工有機與保護生態的耕種方法,從而推動有機耕種,並讓他們感受農村生活並體驗不同國家的風情,以打工換宿提供親近農村、瞭解有機種植、體驗在地生活的旅行方式。 因此,原有的香客大樓必需轉化為「心靈旅居」的空間氛圍,吸引年輕人「以工代宿」的意願,或「專業換宿」讓年輕人返鄉或策略性的引入各種領域的專業人材,協助營運人力不足的困境並與校園資源結合,創造協力組織的可能性。 畢竟農村問題的解決,需要群眾力量相挺。 來「以工代宿」的每一個人都是與佛相遇、傳播佛法的資源。 基於這樣的概念,原有襌堂空間必需同時具有可轉化為通舖空間的多目的使用空間。 「對外營業的餐廳」除了餐廳功能外,如同社區的埕一般讓民眾更願意走進道場,並同時提供親子講座、社區音樂發表會、社區廚房特色農食體驗等多目的使用空間,創造與社區更緊密的關係。 廚房與社區廚房: (1)吃飯這件事誰有問題?(弱勢) (2)誰需要吃飯的知識?(祖母、外配) (3)誰可以由吃飯的過程獲得快樂? (4)吃飯可以創造什麼「協同機制」? 可能的使用族群:小孩、老年人、外配 我們建議將廚房轉化為社區廚房的概念,可藉由親子廚房吸引隔代教養的祖孫、外配及小孩一起參與各項食物課程,食物與健康關係密切,藉由社區廚房推廣健康的飲食觀念。 健康老人照顧弱勢的老人,藉由社區廚房的運作,協助弱勢老人的飲食問題。 透過社區廚房的運作,人與人在廚房交流,分享食物,創造各緊密的社區關係及協力組織。 農食及在地特色料理的發展 農食及在地特色料理是農村與都市的最佳連結,吃是即簡單又豐富的體驗,各地農村原本就有各式各樣屬於當地製作、料理並因應不同風土人情,創作出特屬當地的料理,「在地特色料色料理」將是真正貼近土地與居民情感的地域特色再發現。 在整個設計過程中,業主提供了我們對話的最大可能性及對農村型佛教道場議題的彼此腦力激盪,希望我們設計完成的不僅僅是一棟建築物,也同時回應了一些地域環境或社會議題。 建築師不是僅僅是空間美學或建築型式的設計操作者、對於社會議題,建築不一定解決的了社會議題,但我們應有更寬廣的心去面對及思索。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archiwiki所做的貢獻可能會被其他貢獻者編輯,修改或刪除。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詳情請見
Archiwiki:版權
)。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