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切換搜尋
切換選單
切換個人選單
正在編輯「
邁入建築的未來學
」
出自archiwiki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頁面
討論
更多操作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撰寫者:蕭力仁 臉書連結:<nowiki>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68972756282/posts/10152913019506283/</nowiki> 建改短評—邁入建築的未來學 感謝建築改革社呂欽文社長的邀稿,談談最近的所思所想。倉促準備之餘還望諸先進不吝指正。 建改社近來對於社會現象屢屢提出富有改革意涵的批判與觀點,而議題討論常常是形成共識和社會進步的重要過程。 建築師們常常是充滿熱忱與理想,忙碌的周旋於資本家、政府部門、民眾與生產者之間,斟酌於法令、美學、政治或社會等議題,為了創造更美好的未來環境而努力不懈的工作著。 最近某種機緣下與不同背景具代表性的社會人仕參加未來學工作坊。未來學是近年時興的學門,形成於二次大戰後的重建世界秩序,而近年來流行於各新興國家政府部門制定政策前,用以凝聚各界共識,共同邁向未來願景的學說。 2015年的今天,政府失能是世界各主要民主國家相當普遍的問題,關鍵在於無法即時反應以等比級數成長的新科技和經過擾動後的社會變遷。 因爲大數據分析、專業的透明度提高、雲端共享等網路社會特徵,導致虛擬情境的實際社會化,產生對社會生產方式的衝擊,包含人際關係、權力結構、產業重組等巨大變化。 如何以未來學觀點重新看待台灣社會議題?站在不同的領域觀點與角度看待建築專業?透過未來的人口結構、產業變遷,政治鐘擺效應提出符合效益的前瞻性建築政策,詳附圖。 透過未來學的輔佐,未來建築師扮演的角色,不只是設計者而是積極的溝通者,及趨勢的引導者,意義的生產者。透過未來學的角色扮演,瞭解社會運作的邏輯和本質,對於社會的主要參與者(生產者、知識者、權力者、資本者),瞭解各自的立場與對社會不可或缺的存在意義與價值,透過對未來情境的創造性選擇,將社會的結構軸線和時間軸線納入思考的過程,共同形塑城市環境與建築的未來,建築的未來學讓我看到一線曙光。 期待有更多的未來學工作坊,讓官員不只是官員,政治人物不只是政治人物,資本家不只是資本家,期待能共同掌握社會變遷軌跡,提出前瞻性的共同願景,擺脫政治的鐘擺效應。台灣不是只有科技與模仿,台灣的未來反而在於尊重、瞭解和包容。 面對鉅變的未來社會,我們仍然保有選擇更美好未來的權力。 我提議邀請官員,議員,建改社,建商,代銷來辦一場未來學工作坊,讚成的出聲ㄧ下。 筆者蕭力仁,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建築研究所,蕭力仁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台北市政府顧問,曾任中原大學、淡江大學兼任講師及台科大兼任講師。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archiwiki所做的貢獻可能會被其他貢獻者編輯,修改或刪除。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詳情請見
Archiwiki:版權
)。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