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切換搜尋
切換選單
切換個人選單
正在編輯「
15革命尚未成功「新校園運動」持續進行中
」
出自archiwiki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頁面
討論
更多操作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這些年我的一些非正統新校園運動的實踐 │謝伯昌 │ 921地動綻開的花蕊 發生在二〇〇〇年的那件事,我們叫它「新校園運動」。這個新字跟「新臺幣」的新字是一樣的,只是對比於舊時代的價值與思維。「新臺幣」已經發行了七十年、「新校園運動」也已經推動了近二十年,都不能算新的了。 二〇〇〇年「新校園運動」發起的時候,我雖然已經開業(一九九五年開業),但沒機會實際參與,所以也不是很了解「新校園運動」的核心價值與思維,只能從媒體上獲得片段訊息。同年,美國總統柯林頓也提出「學校為社區中心:規劃與設計的指南」(School as Center of Community:A Citizens' Choice Guide for Planning and Design),與「新校園運動」不謀而合。 我們實際參與的第一個校園規劃設計案是南投中寮鄉的清水國小,雖然也叫九二一震災重建工程,但因為不在教育部主辦的新校園運動的行列,所以整個實踐過程便不是那麼正統。 九二一之前我們沒有校園規劃設計的經驗,對於「新校園運動」所帶來的改革,無從比較。約略得知以前不用公開遴選建築師、無所謂使用者參與這一塊、校園還很封閉、學校跟社區沒什麼關係、空間以老師教學生上對下的教學行為為主、校園內沒什麼可供同儕相互學習的地方。 所以,在我們的經驗裡面,「新校園運動」的核心價值與思維,是一種基本的常識,我們也一直以這樣的核心價值與思維,來實踐我們的校園規劃設計理念。 == 從思考學校的價值出發 == 整個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出乎人們意料只花了短短五年。二〇〇五年,我們離開災區,將這套「新校園運動」的基本常識帶到臺中市來執行。我們第二個校園規劃設計案是臺中西屯區長安國小新建工程。 對一個鄉下來的建築師而言,要設計一所新的都市小學,有很多的認知必須重新被建構,特別是在那個「教改」正在起飛的年代。我們先拋出一個前瞻議題:為什麼要到學校上學? 可不可以在家學習就好?學校最大的價值在哪裡?有什麼東西是在家學習無法提供的?我們找到兩樣東西是那些主張在家學習的人士無法辯駁的:一個是有形的校園生態環境,另一個是無形的同儕學習環境。 我們第三個校園規劃設計案同樣是都市小學,二〇〇九年,我們在臺中北區省三國小第二期老舊校舍拆除重建工程,延續了長安國小成功的經驗。但是在這裡,我們面臨一個全新的課題:第二期重建工程如何跟第一期重建工程銜接?新舊建築如何融合在一起?如何在重建過程保留在地的集體記憶?(省三國小當年可是相當知名的空軍附小,為紀念空軍烈士張省三) == 轉型還是質變? == 至此「新校園運動」已經推動十年,開始轉型(變質?質變?)。轉型後的校園規劃設計案,從原先的使用者參與,變成專家學者集體設計。過去的審查委員基於協助的立場,尊重建築師的設計,後來轉型變成指導建築師做設計。建築師彷彿回到學生時代,審查委員變成評圖老師。 雖然,集體設計的結果,也不見得會比較差。例如,二〇一〇年,我們的第四個案子臺中南屯區春安國小第二期老舊校舍拆除重建工程,在執行過程中有些理念就被「中和」掉了。集體設計的結果一定會取得一個安全的平衡,不會太差,但也不會有什麼好作品出現就是了。關於如何在老舊校舍拆除重建過程中「保留在地的集體記憶」這一個議題,二〇一一年,我們在第五個案子臺中市立黎明國中,先是找到這張創校初期的老照片,後來又在藝術家協會找到這面馬賽克拼貼外牆(智仁勇/一九六八年) 的作者李源德先生。原先我們計畫保存這片外牆,但經電話詢問李先生的意思,李先生婉拒了。既然創作者說不要,保存經費一百五十萬也沒著落,黎明國中近五十年的記憶,就在我們手上化為塵土。 二〇一二年,我們的第六個案子臺中太平區新光國小第一期新建工程,也是我們第二次參與規劃設計新的學校。這一次,基地座落在斷裂的歷史脈絡、全新的都市紋理的重劃區,我們省了很多接地氣的力氣,全心展開校園整體規劃。或許我們都誤解了校園整體規劃的意義。所以當我們完成報告並執行完畢第一期新建工程,後面的第二期工程新建工程就沒有照著我們的劇本走了。我們似乎感覺到,在實務上所謂的規劃並沒有取得它在學術上凌駕設計的地位,純粹只是附庸在設計底下建築師可以順便完成的作業而已。 二〇一三年,我們錯失最有把握的新光國小第二期新建工程,意外獲得母校臺中市私立明道中學「明道樓」拆除重建工程。這對一位長久執行公共工程的建築師而言,也是另一個全新的開始。私立學校在委託建築師的契約上、規劃設計的討論上、工程預算的執行上,都比政府好很多。 == 一定要有圖騰嗎? == 二〇一四年,我們因緣際會拿到苗栗泰安鄉象鼻國小老舊校舍拆除重建工程的案子,開始接觸原住民部落。同樣都是國民教育,原住民學校有需要什麼特別不一樣的地方嗎?雖然我們沒有跟學校探討到這一個議題,但似乎感覺到:「我們不要不一樣。」我想也是,走廊教室樓梯廁所都可以跟平地鄉鎮一樣,但形式上呢?要不要有原住民的意象? 一般人想到原住民的意象,直覺就是原住民的圖騰,大量運用圖騰是最簡單的操作手法。但實際上我們做了一些個案研究後發現,許多知名的原住民建築根本不用圖騰來表現。想想也是,建築意象的表現應該從最原始的建築元素開始。於是我們在屋頂的形式上,植入祖靈的眼睛菱形的意象,其他就依照地形去做規劃設計,沒有任何原住民圖騰的運用。但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最後進入審查會議,一個委員說:「你都沒有任何原住民的圖騰,誰知道這是原住民的學校?」 二〇一五年,我們參與百年老校臺中烏日區喀哩國小老舊校舍拆除重建工程,一聽到百年老校就令人肅然起敬,但來到學校一眼望去,除了百年老樹,似乎也沒有什麼是百年的樣子。 我們想再現百年老校新風華,讓它看起來有百年老校的樣子:磚牆、拱廊、斜屋頂。要用RC表現磚牆、拱廊純粹模仿沒問題,但斜屋頂才麻煩。本來應該用鋼構比較容易施工也正好可以仿百年建築木造屋頂,但幾經討論最後決定也用RC。 RC、鋼構、甚至木造,在我們這些年「新校園運動」的實踐過程中,並沒有很明顯的被討論,大抵因為建築師疲於奔命應付預算不足、設計時間不足,沒有理由捨RC不用。 最後,沒有結語,因為「新校園運動」還持續在進行中……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archiwiki所做的貢獻可能會被其他貢獻者編輯,修改或刪除。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詳情請見
Archiwiki:版權
)。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