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校園重建,到打造未來世代的多樣化學習空間:「921新校園運動」的歷史意義

出自archiwiki
於 2022年11月17日 (四) 12:46 由 RENarch留言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范巽綠 │921地動綻開的花蕊

今年正值921大地震20週年。20年前上萬名國人傷亡,數萬人流離失所,也導致全國1,546所學校校舍受到輕重不一的損害, 293所校園全毀,佔中部地區將近二分之一校舍數,嚴重暴露校園建築的長期弊病,卻也為臺灣啟動了校園活潑化、多樣化與現代化的契機。回顧20年前,我從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轉任到教育部,參與了這個校園重建的工作,也看到這二十年來,臺灣中小學校園從建築空間到教學現場的點滴改變。或許可以說,新校園運動開創的價值,不僅促使校園建築與環境外在形貌的改變,也是一種追求校園內溝通、對話,鼓勵創造和多元價值的轉變,成為全盤翻轉校園空間與教育內容之間,交互辯證新思維的歷史起點。

價值轉換:為下一代蓋所好學校取代快速重建[編輯 | 編輯原始碼]

「為下一代蓋所好學校」是當初支撐新校園運動的內在核心價值。新舊政府對921重建工程有截然不同的價值取向。大地震剛發生時,不論公私部門,快速重建是第一要務,有人甚至建議重新採用民國57年傳統標準圖的方式,快速完成重建;但2000年政黨輪替後,我們有不同的思維,認為在非常的破壞之下,正好給予非常建設的機會。在民間團體的倡議,加上建築專業的力量,共同提出「新校園運動」的主張,成為後來改變全臺灣學校建築規劃視野與樣貌的新契機。

「為下一代蓋所好學校」的理念與目標,在大地震後沒多久,民間團體就已經開始醞釀與倡議。人本教育基金會、台大城鄉基金會、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和象設計集團等民間團體,在1999年10月24日提出「創造性校園重建計畫」,當時我即以立法委員的身份參與討論。這股民間匯集的能量,協助我進入教育部服務不到十天(2000/5/28),即與教育部內包含國教司、總務司與中部辦公室的同仁,發展出完整的「新校園運動」構想,向當時的曾志朗部長報告,部長隨即於隔天宣佈「新校園運動」作為災校重建的方向,也從此開展921新校園運動的重建腳步。

這個快速與精準的決策,為的是把時間留給學校、社區和設計團隊。雖然社會氛圍期待重建工作儘速完成,但考量一所學校是提供無數世代孩子教育的場域,要具備最為先進前瞻的思考,充分滿足社區需要,展現在地歷史與文化傳承,更需考量生態環境的條件。我們知道營建工程可以透過有效的專案管理來加速工期,在這個前提下,公務部門團隊將士用命、盡其所能地以專案專件方式,加速各項行政流程,擠壓出最大可能的設計時間給建築師團隊。當然,這些經由教育部和臺灣建築設計專業領域前輩,包含漢寶德、陳邁等共同邀約而來的年輕建築師團隊,成為共同打造新校園運動的生力軍。這些專業訓練精良、充滿熱情與使命感的年輕建築師們,也成為持續關注臺灣教育學習空間議題,和教育行政團隊一起參與改造中小學校園的好夥伴。

此外,要特別感謝遠東集團「徐元智紀念基金會」為鼓勵優秀建築設計人才,倡導整體環境再造,並引導國際建築界重視台灣建築發展趨勢,徐旭東董事長於1999年創立「遠東建築奬」,2000年為鼓勵「921新校園運動」的突破創新方向,特別與教育部合作,在建築獎中增列「遠東921校園建築奬」,共舉辦三屆,2003年並出版「大破大立」一書,收錄三屆的得獎作品,以鼓勵投入921校園重建的年輕建築師們。

突破、創新與傳承--從新校園運動1.0到新校園運動5.0[編輯 | 編輯原始碼]

921校園重建,改變的不只是一個做法,而是一種思維,一個價值取向。它不只賦予校園規劃新的想像,讓校園不再只是生硬、充滿行政管理意圖的建築,而是能因應不同的地理人文歷史脈絡、在地社區的不同需要,創造出不同的景觀設計和特色。山區的、海邊的、農村的,多樣貌呈現文化族群的色彩,融合演繹出當地自然人文風貌的特色校園。

此刻重新反思921新校園運動的精神,我們可以這樣說──支援教學需要,以使用者學習為根本,才是這個運動帶給我們,推動校園空間改造的核心價值。

921校園環境改變,也帶動另一股更鼓舞我們的創新思考能量──即是如何從校園環境美好正向的改變,進一步地以校園空間環境硬體的設計思考,引導對於啟發孩子思考與學習活動,有著本質地翻轉與改變。也就是說,從使用者需求和在地特色所出發的校園設計活動,如何能夠融入在每日的學習活動中,讓環境空間和課程結合,使空間成為帶動學習經驗改變,翻轉孩子成為學習主體的觸媒?在這個重新思考校園建築空間意義的過程中,對所有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也是一種全新的學習與考驗。

如今回想起二十年前的那場天災給臺灣社會帶來的挑戰與機會,我們感到欣慰的是,臺灣社會的活力與熱情,在面對種種磨難與考驗,仍不忘追求集體共好的善緣意志,讓我們得以藉由集體的智慧與力量,以921新校園運動的重建過程,凝聚出臺灣校園建築與教育轉折的新起點,並且讓這股積極尋求創新與突破的能量,可以持續地在教育工作現場傳遞溫度與智慧,跟上全球最新的變局。

衡諸國際上最新發展的教育趨勢和思維,臺灣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也正緊緊地在這個浪頭趨勢中,持續努力著。就以我自己從教育部到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再重新回到中央政府的這段服務期間來說,新校園運動所帶來的影響,持續地發酵著,影響了後續全國的校園規劃方向與政策思維。包括中央政府所打造的全國永續校園計劃(新校園運動2.0)、臺南新校園運動(3.0),2013年高雄提出「新都市校園運動」(4.0),2017年則推出了打造未來世代學習空間的「新校園運動5.0」。這些不同階段的校園營造背後都有一脈的思維,都蘊含著我們對於教育和學習想像的改變。

打造未來世代學習空間的新趨勢[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因應108課綱上路,新校園運動5.0肩負著構建未來世代學習空間的新使命。針對教育與學習,新課綱在整個課程教學方針上,有著全盤根本性的翻轉與改變:以學生核心素養的課程發展主軸,著重培養學生真實運用知識的能力,強調校訂必修,依據學校願景與特色,讓高中生可以透過專題、實作與探索體驗等等多元活潑的學習方式,掌握自己的學習步調與模式。這個以學生學習為主體,引導其從小自我探索與自發學習,正是全球發展的趨勢。我們面對的,是如何打造未來世代學習空間的新需要。換言之,學習既然已經無所不在,孩子們是學習主體,他們可以隨處地討論,從傳統固定的教室,轉而在校園各個角落、在圖書館、專科教室、自主學習空間,甚至在用餐、休閒空間裡,應用數位科技工具,進行自主學習與同儕對話。也正因為校園中處處有學習,打造好學校裡的不同空間,讓校園每個角落都能對話,甚至激發創意、促進自主學習與交流互動,都是新校園運動5.0的主張與目標。

回首教育部近年來推動的各項計畫,實則都深刻蘊含著這樣的概念主張:當我們進行校園老舊廁所改造時,不僅要給孩子們更舒適友善的環境,更企圖引進美感融入教學的思維;我們推動將校園圖書館做為「社區共讀站」,不只想創造學校與社區多世代共學空間,也回應著當前臺灣高齡化社會「青銀共創」跨世代學習模式。

未來,有三個重點:

一是美感/設計教育的持續扎根,包含:發展跨域課程、教材、教具之設計,以及校園美感環境再造,例如:交通大學正在進行的宿舍、圖書館的改造。

二是生活空間的創新設計,包含:宿舍、運動、用餐空間,食育文化的改造等。

三是結合數位學習,教室與多樣態學習空間的翻轉與創新。

放眼世界各國,在推動教育及學習創新領先的地區,例如:芬蘭、丹麥等北歐國家,甚至是近年以設計力和文創產業引領風潮的韓國,在今年的參訪中,我們都可以觀察到,進步優質的教室空間設計,對學習效能的增進,在教室裏每一個學生都是主角、都是參與者,這也是即將上路的新課綱「自發、互動、共好」強調的精神。

教育,是一條持續充滿祝福的路徑[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回顧了這二十年來,臺灣教育行政體系與中小學校園關鍵性的改變。我們為臺灣中小學校園擘劃的美好想像願景,不僅需要時間累積,隨時反映新世代的變局;我們更需要有懷抱著這些信念與價值的夥伴,持續投入,共同努力,除了教育行政的團隊外,建築設計領域專業者的持續參與,也是協奏著校園空間美麗變奏曲的共同創作者。

猶記得當年我和重建會林盛豐副執行長離開公部門,和當年一起投入新校園運動的民間伙伴特別成立了「建築改革社」,延續921以來這股思潮與社會力,在臺灣後續幾波的校園及都市景觀改造中,持續發揮關鍵影響力。我要特別感謝大家當年的洞見與付出,也期待這本新書能成為綜理時代發展脈絡的扛鼎見證。

教育,是祝福,是送給下一代最好的禮物。從過去的挑戰與磨練走來,邀請大家懷著願景與期盼,共同參與打造臺灣未來世代的學習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