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1新校園運動地動綻開在「高雄的花蕊」的再檢視│曾梓峰_ 921地動綻開的花蕊
20190515
1999年「921車籠埔大地震」給台灣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破壞,然而其伴隨而生的「921新校園運動」帶給社會改變一波新的震蕩。這個「社會地震」卻給台灣社會學校教育與建築帶來了新的生命與榮景。
2003年開始到2018年,高雄的校園改造運動展開了兩波重要的行動,第一波是2013 年開始的「新都市校園運動」,第二波則是 2018 年展開的「高雄新校園v5.0」行動。這兩波行動有其各自的行動背景,也有其各自的行動訴求。然而無論是從社會發展脈絡,亦或是時代精神回應的表現,這些運動都承傳之 921新校園運動的理念與精神,是這個運動震波帶到高雄的結果。回顧高雄這些新校園運動的成果,也可以看到「921新校園運動」對於台灣社會改變所帶來的價值與意義。
高雄兩波新校園運動的努力,還無疑問是「921新校園運動」對台灣社會改變震波的延續。伴隨1999年921大地震後的重建工程,當時的教育部在教育部次長范巽綠和一些新銳公務員,結合當時一些建築界的年輕教授和建築師,嘗試突破傳統窠臼,破除層疊扭曲的制度,合理化學校興建過程中的機制和流程,讓建築師優異的創作能量,成為校園新建築展現的新基礎。參與「新校園運動」的許多優秀建築師,也在那時代背景下為台灣掌握到機會,發揮個人經驗,透過對校園的期待與看法進行創造,詮釋出理想的校園空間。南投地區、花蓮、台南等地,開花結果出全新的校園及學校建築經驗。
2003年開始,「新校園運動」在高雄市接棒,延續展開了另一個更積極的視野。扣合著全國性城鄉新風貌運動,追求自明性都市景觀風貌和環境品質的訴求,校園空間與建築的改造,開始放眼到更大的環境議題與視野。這波行動以「新都市校園運動」為名,以高雄市獨特都市空間邏輯和氛圍為基礎,關懷校園及校園建築在都市空間涵構中的積極性意義和可能性。透過2002年新成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的積極介入,提出這個行動核心主張:「校園作為都市空間表現的主角」、「校園我的家:揮動參與的魔法」、「一本好的工程計畫書,催生好的建築師,才有好的新校園」等等,企圖制度性的解除傳統的社會與行政的禁錮。在幾位勇敢國小校長大膽的參與嘗試下,展開一連串全新的實驗與創造、以及創新的流程,高雄市的新校園也開始展現出全新的形式與品質的經驗。從這些經驗表現,可以看出「921新校園運動」已經給台灣社會在學校學習環境的打造上,帶來了創新的 DNA。
2018年高雄在范巽綠局長的帶領,以及新「高雄大學建築系」的合作下,展開第二波號稱「新校園運動5.0版」的校園改造行動。這個運動一方面肯認「921新校園運動」後續行動在各階段以及在各地所積累豐富的成果,但是更企圖揭橥這個運動未來的新視野與任務。這次新校園運動的目標,關切台灣我們下個世代的競爭力,以開放和創新精神的養成。新校園運動,因此是一個屬於「未來世代需要的學校」,除了提供給孩子們最好的學習環境空間以外,也認為學校空間形塑的過程,是打造屬於我們國家與社會的競爭力的機會。
高雄「新校園運動5.0版」是一個開放性的詮釋和創造的行動,有待於教育先進、家長、學生、空間專業者以及關切教育各種不同利益團體,在開放性的對話和激蕩中被揭橥。這個運動的載體因此是有關於「教育、校園以及建築空間」結合全新「權益關係人參與式」的「公共對話」(Public Dialogue)。5.0版關切的核心,是我們怎麼定義和詮釋我們孩子「下世代的基本能力」,以及如何提供能夠承載這種能力養成的「學習空間」。所謂下世代的基本能力,包括了孩子們「自我的認識、興趣與動機、整合的視野、語言的運用、工具的運用、社群與合作、全球在地化、對地球責任、對社會責任」。
這個運動的主張,帶動了學校空間內涵與形態的變革,下世代學習空間的構成,基本上,除了提供學生在學校停留以及傳統基礎知識傳授的基本空間外,結合教育的主張,有更多是以主題空間的形態出現。在學習的氛圍的創造上,空間有更多的學習是跳脫,主題以及情境的學習,回歸興趣與適情適性。超過十所學校,八位不同的新銳建築師參與了這一波的運動,隨著建築逐漸的完工,相信將又會是台灣社會以及學校建築的另一波新的突破與成果。
我們在2019紀念緬懷「921新校園運動」20 年的成果,因此視野已經不是當年這些學校目前的硬體狀態如何,而是檢視這個運動所帶來「社會地震」所帶來社會的改變,以及其所帶來的契機。高雄新校園運動絕對不是一個屬於高雄的單一的社會事件,而是 921 新校園運動所帶來社會改變的一環。921 新校園運動所追求突破制度性與系統性的窠臼,示範社會以及建築師巨大的創意的能量,以及其中所積累的經驗,已經成為台灣新世代一種關鍵的 DNA,一種台灣基於本土,但是接軌國際價值典範的一種競爭能力。2019 年適值 「921新校園運動」 20 週年的紀念,我們應該為這個運動感到驕傲,更應該秉持這個傳統,繼續努力,讓台灣的學校教育以及學校建築,成為世界文明的新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