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1二十年後,原住民可持續部落與族群的期盼如何了?

出自archiwiki
於 2022年11月23日 (三) 00:38 由 RENarch留言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建立內容為「關華山│ 921地動綻開的花蕊 921數天之後,夥同東海建築系師友勘訪災區,隨即投入原住民部落的重建。 == 當下警覺: == 向來政府「山地平地化」的政策是錯誤的。因為台灣是嫩山水,而非老地塊,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板塊還持續推擠,使地震頻繁、玉山吋吋抬高。加上颱風年年襲擊,地形地貌不時變動,正是大自然物換星移、撥弄滄海桑田之強…」的新頁面)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關華山│ 921地動綻開的花蕊


921數天之後,夥同東海建築系師友勘訪災區,隨即投入原住民部落的重建。

當下警覺:[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向來政府「山地平地化」的政策是錯誤的。因為台灣是嫩山水,而非老地塊,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板塊還持續推擠,使地震頻繁、玉山吋吋抬高。加上颱風年年襲擊,地形地貌不時變動,正是大自然物換星移、撥弄滄海桑田之強勢。

我們該覺悟到:[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台灣人向來是颱風、地震的命,只能順應自然、趨吉避凶。再不可抱持上世紀挾科技、人定勝天的驕矜、錯誤心態與作為。事實上原住民千年試誤下,累績的傳統智慧比比皆是,只是國家、主流社會的刻版印象,低估了原住民順應自然災害素有之能耐。


所幸時代大趨勢已使世界見識到全球氣候變遷的巨大威力,而有識之士在上世紀末已提出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新世紀願景。而921災後社區與國土重建大體上依循了此大方向,但畢竟是第一次認清與操練這個環境、經濟、社會均衡可持續之複合性理念,作用在我們特定的自然環境、社會情境裡。其中多年來已推動的社區營造,雖提供了動員上很大的助益。如今回顧起來,很顯然還有許許多多未逮之處。以下試著清理、檢視一下,到底狀況如何?

實質環境上:[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應付震災、風災之重害,有「原地重建」與「遷村」兩種。前者主要在住屋與學校重建,後者則為整個社區的重建。新校園運動下,原住民部落小學及一些中學的確帶出新氣象。包括自家主導或外界資源設計引導的住屋重建,也多少如此。然而它們是否的確能順應自然,成為綠或生態建築,或者能否回應族群文化、空間觀念,仍有相當差距。一些面目模糊、急就章的家屋、小學至今又待重建了,由此可見一斑。921遷村案多數拖了許多年才完成。莫納克風災後倒學到教訓,遷村建永久屋,速度加快了些。

自然環境復育方面:[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中橫封山貫徹到底很好,引入生態工法也是好事。可是山區道路復建多年來,每每風雨災後仍採急就章,聲稱以應付山中部落需求,以致生態工法不澈底,繼續投國家資源入此無底洞。有魄力具長期目標的改善策略始終未見到,似乎道路工程公、私部門都不願費時費力、一勞永逸補好此經年柔腸寸斷的、連通山區與外界的生計臍帶。


同樣的國土災害潛勢資訊已上網,然而更細緻、地方可用的資訊還待加強,尤其大而長期復育、預防避難的政策、策略與做法,仍未全面扎實上路。更何況嚴重空污已近逼到南投埔里等口袋地區,南部、北部一些沿山地區恐怕也難逃其害,而此害嚴重及於全身器官與心理,不論原民非原民。政府不仁,莫過於此。

經濟上:[編輯 | 編輯原始碼]

部落原地重建,產業是一大塊。早年種檳榔水土保持不佳已被認清,種植果樹竹子大致仍維持。倒是種茶、製茶、創品牌更常見了。進而種咖啡,自行烘培與銷售,以及有機農業也漸推廣。但後者產銷因遠離都市,仍是問題。至於深度自然文化旅遊、開闢民宿曾一度為許多部落的賣點,然而能否長期保持吸引力與大環境是否景氣,仍是能否永續的關鍵。政府近年每災之後,補貼旅遊只治標不治本。

曾建議原民會興建設置各族群之「文化暨自然中心」,以帶動部落及地方性之文物小館舍。至今也只出現「鄒族自然暨文化中心」,但其軟體完全沒跟上,未發揮預期的任何功能,相當可惜。

社會永續方面:[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原住民部落傳統上本來就相當團結、彼此認同,而有所謂部落主義。可是受外界影響下,個人、小圈圈包括村長與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多有競逐利益之爭。在災後重建過程中就屢屢發生,至今也難免。反而女性族人之間團結合作優於男性,她們善於處理部落日常生活諸事,且是部落良善的膠著劑。


於現今時代,傳統部落主義思維如上所述已變質。然而以前未見、現今卻必要的各族「族群意識」,卻始終無扎實的支撐點,只靠原民會各族的二位選任代表(一支薪一不支薪)。921之後,邵族正名乃遲來的正義,然而後來陸續正名的族群,卻有部落主義升級之感,只以「支群」,而非真正文化、傳統、語言的大異做正名基礎。這也可說是:因為筆者倡議的各族群自己的文化暨自然中心提案,未被重視的後果。至今各族群傳統領域設置自治區,也受限只看重部落的傳統領域,而未擴及整個族群的,因此無法著力突破。這該是族群的魂魄未建立所致。


記得921災後,某族群帶頭重建的長老,努力於正名之路,曾嬉稱自己是「國父」。此雖為嬉言,卻也指明族魂、意識之重要性。換言之,族人必須認清我族多方面之獨特性,與他族大異有別之處。經過921二十年後,期盼各族群體認到部落團結與族群團結,以致所有原住民族群共同團結的意識,三環節缺一不可。

生活福祉上:[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所有環境、經濟、社會、文化之可持續,最終總和目的即在提升各世代族人的生活福祉品質。如今總檢討族人的生活福祉比起二十年前,提升了嗎?依前述檢視,可知有變化,進步也有,缺失也明顯可見。離總體族群可持續發展的願景,待努力的功課,無可諱言還不少啊。

後記:

月前,有機會參與教育部原住民國小與中學的「新校園運動」成果訪評工作,見到各校均設置了「幼兒園」。沒有的,也由鄉公所負擔此事,以取代以前水準差的「托兒所」,而真正帶入學前教育,這毋寧是一大進步。災前個人即感受到部落的托兒所不要也罷。當時教育部正推動學前教育,卻受制既有諸多私立「幼稚園」之既得利益,只在少數公立小學設立。災後我有機會在一會議上建言原民會主委約翰尼,要求爭取教育部先行在原住民小學實施。如今此議果然實現了,真是好事一樁。


訪視當中,也見到各校均開出族群文化、語言、歌舞、工藝等課程,同樣值得讚賞。倒是我再建議多校,傳授傳統智慧最好能連貫起現代相關知能,才好培養學子不忘「本」,且又能發揮「本」,連結新知,運用到現代事務上。這正是前述設置「族群文化暨自然中心」的另一義。將來這些學子能夠自治族群的傳統領域以及文化、社會、經濟發展事務,成為國家重要主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