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的「艱困處境」

出自archiwiki
於 2025年5月11日 (日) 06:07 由 Chih-Yin留言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建立內容為「撰寫者:曾光宗 臉書連結:<nowiki>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68972756282/posts/10153829890041283/</nowiki> 我個人這幾天都在大陸河南省新縣,參加「2016國際四校研究生聯合設計課程」活動。參與的四校分別為大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日本東北大學、以及台灣中原大學等大學的建築系及其研究生。 此聯合設計課程透過共同題目、混合編組、基地調查、與…」的新頁面)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撰寫者:曾光宗

臉書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68972756282/posts/10153829890041283/


我個人這幾天都在大陸河南省新縣,參加「2016國際四校研究生聯合設計課程」活動。參與的四校分別為大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日本東北大學、以及台灣中原大學等大學的建築系及其研究生。

此聯合設計課程透過共同題目、混合編組、基地調查、與業主討論、各國案例分享、老師授課、規劃構想討論、階段性成果報告等方法,促進各校師生的相互交流與學習。

其中每位老師,藉由晚上的時間都要進行一場演講。今天則是由日本東北大學建築系的小野田泰明、土岐文乃、本江正茂等老師進行演講。而在他們今天演講的內容中,提到了日本311地震後,由一群參與災後重建的建築師所組成的「Archi+Aid」團體的相關內容。

我個人之前對於「Archi+Aid」的認識,主要是透過該團體的成員之一,東北工業大學建築系的福屋粧子老師。今天再次聽到此主題的內容,馬上聯想到建改社上週舉辦的一系列活動,以及目前在台灣,建築師的「艱困處境」時,心中有一些啟發,分享如下:

1. 幾位持有相同理念的建築師集結成一團體,他們有個大目標,且一群建築師共同合作,每人分擔其中的一部分。

2. 每個人工作的成果除歸屬於自己之外,由於同屬一個群體,因此別人的工作成果也都可以算在自己的身上,整體的成效很驚人。

3. 這群體會取一個團體名稱,具有歸屬感。

4. 這群體也會發出宣言,定期有刊物出版或網路露出,讓外部的人都曉得他們的存在。

5. 個人可以依據自己的人際網路,再拉入建築之外的專業者。

6. 他們都會重視地方民眾的聲音,社會形象極佳。

7. 他們大多都是年輕或中生代建築師。

台灣目前的整體環境對於建築師很不友善,而且建築師也沒有發言的管道(特別是年輕建築師),一般民眾也不理解,因此日本的模式,我個人覺得非常值得參考。

雖然台灣目前並沒有災後重建的急迫性問題存在,但如果具有相同理念的建築師平時可以相互討論,相互激發出一種共同想要做的事情,而且此事與社會大眾有關的話,相信這是一個可能的機會。

當然,個人還是有自己個別的建築業務要執行,只是將此事列入工作項目之一,應該不會影響到自己原來的工作。而且逐漸匯集成果的話,實際的效益一定會很大;畢竟縱使是少數人,但是「群體力量」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