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權體制下的都市計劃體系怎樣做調整

出自archiwiki
於 2025年5月11日 (日) 06:32 由 Chih-Yin留言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建立內容為「撰寫者:陳怡伶 Yi-Ling Chen 臉書連結:<nowiki>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68972756282/posts/10154715379066283/</nowiki> Jane Jacob是都市計畫必讀的作者,她所主張城市規畫概念也影響深遠。但放在不同發展背景的台灣,有一些問題是台灣必須要處理的,就是威權體制下的都市計劃體系怎樣做調整,原本非正式部門的合法性要怎樣解決。 在以往威權蠻悍的都市政…」的新頁面)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撰寫者:陳怡伶 Yi-Ling Chen

臉書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68972756282/posts/10154715379066283/


Jane Jacob是都市計畫必讀的作者,她所主張城市規畫概念也影響深遠。但放在不同發展背景的台灣,有一些問題是台灣必須要處理的,就是威權體制下的都市計劃體系怎樣做調整,原本非正式部門的合法性要怎樣解決。

在以往威權蠻悍的都市政策下,都市沒有溝通,也沒有參與。非正式部門是在一個上面一套下面一套,人民自我發展出來的策略,非正式部門是對公領域的不服從,卻剝奪了公共領域的共有性。

台灣這個國家,台灣的所有都市,是一個可以重新改造參與的議題,市民該做的變成一個真的市民,不再嗷嗷待哺期待父母政府官,不是一個只會說不的叛逆者,建立共識,形成法律,努力奪回都市的公共性。

去了歐洲、待了美國多年,發現所謂亞洲發展型強大的國家,根本就是假象,應該說是不願意慢慢講理、害怕參與、壓迫、偏好資本家菁英領導的國家。若以政策的執行與內容細緻的程度,歐美的國家才是強大的國家,因為這些國家的法律和政策是建立在共識之上,有透明的資訊,政策的研發、和專業的媒體,透過參與,可以調整政治制度,政策的執行有民意基礎,如果政策有問題,有參與調整討論的空間。最後一旦成為法律,大。家。就。得。遵。守。沒有太多走後門、耍特權的空間。

威權政府形成的都市規劃體制,在民主的台灣,需要重新討論和調整。不要在企望一個技術官僚領導的經濟奇蹟,況且,這段經濟奇蹟的歷史也必須重新檢視,因為經濟起飛的台灣有大部分的企業是中小企業。

博士的內閣沒有博士的研發團隊在做政策研究,靠的是幾個過勞的菁英領導者,和疲於奔命的公務員。台灣需要的是更多的博士和專業者組成的政策研發部門,整合民意,做都市政策轉型,尋找最適合台灣的都市和土地使用的政策。

博士沒有誤國,而是隨便認為任用幾個博士當領導者,卻沒有能力和資訊做判斷的盲從社會,才是誤國的原因。

誤國的不是博士,而是沒有正確資訊和合法參與管道的社會。


影片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watch/?v=1566261570102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