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地社區實質環境的自我維護觀念

出自archiwiki
於 2022年11月30日 (三) 05:38 由 114.34.33.73留言 所做的修訂 (建立內容為「蒙 貴社區報發行人張立元兄的邀約,希望小弟從專業角度為社區居住環境給點意見,便不揣淺陋,寫了下面的一點內容與大家分享。 # 建立環境觀察與維護意識 在早期的農業時代,鄰里之間雞犬相聞,不論大小事都是相互照應,鄰里之間形成一個完整的共生體。工業時代來臨後,產業、住家、社群之關係分解,所謂「鄰里」、「社區」只是因緣…」的新頁面)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蒙 貴社區報發行人張立元兄的邀約,希望小弟從專業角度為社區居住環境給點意見,便不揣淺陋,寫了下面的一點內容與大家分享。

  1. 建立環境觀察與維護意識

在早期的農業時代,鄰里之間雞犬相聞,不論大小事都是相互照應,鄰里之間形成一個完整的共生體。工業時代來臨後,產業、住家、社群之關係分解,所謂「鄰里」、「社區」只是因緣際會發生的關係。住家環境與居民,似乎只剩下「資產」的關係。這樣的社群關係,近年因各方「社區意識」的倡導,才漸漸又朝向人與環境、人與人的親密關係發展。這毋寧是一個健康的社會關係的發展,似乎有回歸早期社群關係的態勢。

如果今天我們談居住環境的安全,就是需要這樣的社群關係作為基礎。唯有社群的每一戶、每一個人都能擔任起環境觀察的尖兵,成為共生關係的一份子,隨時注意社區各個角落的變化,適時引發必要的因應,這樣才能保障社區的永續、健康與安全。

  1. 山坡地工程危機發生時期與原因

現代的建築設計,應力計算及材料強度都可以讓建築本身具有相當的穩固性,即使發生強震,也只是造成「損壞」,而不至於發生「崩壞」的情況。但是建築外部的土木工程,則存在著較多變數,尤其是山坡地,在不同時期會因不同的原因發生災變。

  1. 施工至完成初期

地表最需要擔心的,就是經千百年沉積而穩定下來的狀態被破壞。即使是平地,新的開挖面加上新的荷重,絕對會需要新的平衡關係,否則就會造成人造物下陷等狀況。山坡地地形其本身就在更緊張的三度空間作用力平衡的狀態下,任何一個方向的破壞與擾動,都可能破壞穩定。所以,山坡地工程,雖然作了擋土設施、要求了回填夯實度,仍可能因施工不良,疏忽了某個變數,致使某個局部是在非平衡狀態,因此而潛藏了災變的可能。經過了三五年,土壤經過了自然沉澱,也就可以趨於穩定狀態;這期間,人造物產生局部變位是有可能的(譬如水溝、道路鋪面下陷等),只要主要構造體沒顯著位移也就可以放心了。

  1. 變更現狀

在經過使用初期的「再平衡」過程後,後期如有變更工程,不論是增建或減建,是另一波值得住意的時段。新的開挖或是垂直增建,產生新的擾動及加壓,自然不利於原已趨穩定之狀態;即使拆除工程(減建),也會造成周邊平衡狀態的破壞,應特別注意。

  1. 突發狀況

一場豪大雨會造成土壤流失,或是土壤含水量增加,導致坡地地表失去原有的固著性,很容易產生滑動;大型構造物如果不是深基礎,當然就產生浮動的狀態。

地震當然也是另種突發狀況。經過地震的大力「抖動」後,有可能破壞了原來的穩定狀態。

  1. 長久積累侵蝕

山坡地工程過了初期的穩定階段後,只要不再進行其他工程、沒有重大的突發狀況,應該就會進入一個安定、安全的狀態。這狀態應可維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就像貴社區目前的狀態。但這不代表沒有其他潛在的危險的可能。自然界的風雨水的活動是無日不發生的;尤其「水」,是所有工程最害怕的元素。滴水可穿石大家都可以理解;在社區周遭,點點滴滴的水經年累月之後是可以形成新的水路的。有水路就表示地表遭到侵蝕甚至穿越,久而久之,部分土讓或基礎就被掏空,危機自然就會出現。有些掏空現像是在表層以下發生不易被察覺的;被掏出的土壤則會出現在相隔相當距離,甚而是被填塞入原有土壤的隙縫中更不易被察覺。

  1. 應變方式
    1. 加強周邊導水設施

避免地表水漫流。建物周邊一定要有完整的導水溝。地表水一經漫流就會形成新水路,如果遇到結構體就會往下侵蝕進而掏空基礎。

如果住家附近的導水溝毀損一定要優先修復。

  1. 注意些微但持續擴大的變位

不論是地形地貌,或是建築物、擋土設施外壁,皆應時時觀察注意,了解是否有新的裂痕等不尋常狀況(如裂痕、下陷等);尤其是發生暴雨地震突發狀況之後。

  1. 設置觀測設施,如傾斜計

建議社區花一點費用在重要的擋土設施安裝觀測設施,譬如傾斜計,定期觀測比較。費用不高但可收到很好的預警效果。

  1. 加強社區環境安全巡防意識

回到一開始提到的社區意識。實質環境的安全如能由所有社區居民日日夜夜的注意審視,當作是生活作息的一部分,那必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1. 另外,張發行人也很關心社區老人與建築的關係。這也就是我們專業上講的「無障礙設施」。由於住宅並非公共建築,所以法規上並未要求符合無障礙設施標準,當初貴社區的設計應未考慮這樣的需求。但由於人口老化,現今反而有許多自發性的無障礙需求。

無障礙設施包含兩大部分:無障礙通路(如坡道、電梯等)、與無障礙空間(如衛浴設施等)。由於每個家庭狀況及需求不同,較難給予通則性的建議。但相關的標準很容易取得。無障礙設施的程度與品質也應視各個家庭的狀況而定。如需要個別的建議,我們一群建築師朋友也非常樂意提供義務諮詢。

唯如增建電梯,則涉及雜項執照請領,就會需要比較複雜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