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產業

出自archiwiki
於 2022年11月30日 (三) 05:56 由 施佩伶留言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建立內容為「啟中兄認為「建築」不應屬於「文創產業」。這是非常重大的宣示,雖然屬於個人意見,仍應慎重表述。 何謂文創產業,目前沒有公認的定義;唯一能做為定義的就是文化部認定的下面的十六種產業: 一、視覺藝術產業,二、音樂及表演藝術產業,三、文化資產應用及展演設施產業,四、工藝產業五,、電影產業,六、廣播電視產業,七、出版產…」的新頁面)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啟中兄認為「建築」不應屬於「文創產業」。這是非常重大的宣示,雖然屬於個人意見,仍應慎重表述。

何謂文創產業,目前沒有公認的定義;唯一能做為定義的就是文化部認定的下面的十六種產業:

一、視覺藝術產業,二、音樂及表演藝術產業,三、文化資產應用及展演設施產業,四、工藝產業五,、電影產業,六、廣播電視產業,七、出版產業,八、廣告產業,九、產品設計產業,十、視覺傳達設計產業,十一、設計品牌時尚產業,十二、建築設計產業,十三、數位內容產業,十四、創意生活產業,十五、流行音樂及文化內容產業,十六、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產業。

其中,建築是經公會及建築各界,包括漢寶德等,極力爭取後入列的。

建築界為何希望成為文化產業的一部分?

其一:當然是因痛心於建築常被「工程」看待,繼而,各種對待建築的方式,包括酬金、議約、驗收、罰則….全都以工程的概念約束建築設計行為,(被以”廠商”稱呼只是其中一小樁);為此,好長一段時間,公會苦思脫離工程會管轄或另立建築類「技服辦法」的可能性。

其二,「文化創意產業Cultural & Creative Indusrtries(文化部譯名)」包含「文化」與「創意」兩個基本元素;如果這是真實的敘述,那麼,我必須要問,如果建築不是文創產業,什麼才是文創產業?

如依 啟中兄所言,「…一個成功的文創商品,必須經過很多人的檢驗及認同,加上行銷量產,才有辦法產生價值及經濟利益。反觀,建築物由建築師設計,由業主認定,縱使公家案件比圖,也是由少數評審的主觀認知決定,建築物蓋完後就"強迫"大家接受。……」因而啟中兄認定建築非文創產業。

姑不論啟中兄如此評判建築,是否中肯,但啟中兄認為須能「行銷量產」、也就是說要成為類似工業產品,才夠資格列身「文創產業」,這樣的說法未免也太商業化與矮化了文化產業的內涵與意義。退一萬步說,建築設計產業如能激發起來,其能創造的能見度與”商機”難道會比一款皮包、一個馬克杯、一首曲子、一部電影所能創造的少嗎?

致於說建築評審與品質的關係,看法就人云亦云。古今中外,不論文學、美術、音樂、舞蹈….有競爭就會有評比。即使是工農兵文學,也是由少數人決定獎項。對評審制度與結果的批判,恐怕不是簡單的論述可概括各種該討論的因素,因此也建議不應以簡單的結論推翻眼前看到的現象。

誠如符號學的解讀看各人的修為,同一個符號,看熱鬧與看門道所得的結果是不同的。因此對於所位建築”品質”這個符號不能從單一的選項來看,雖然該存在的品質樣樣俱全是最高理想,但往往,在評選當下,某幾個會是最被注重的項目。

「建築設計與文創產業?」

前日(5/1)應邀至高師大演講「符號學與文創設計」,標題下的"派生文本"寫的是:「符號如何產生意義,意義如何創造價值」。

今日(5/3)特別去高雄駁二參觀青春設計展,走了一圈的感想是,各校其他的文創作品都在進步,惟獨建築(室內)設計這一塊,多年來進步的幅度並不大,除了受到"綠建築"的荼毒外,仍然停留在過去的思維,建築物未完成前並不能先接受人民的檢驗。

前些時候有人找我是否可以演講"符號學與建築設計",我沒答應,因為我不知道如何講。記得去年去行政院拜會黃光男政務委員時,黃委員談到文創產業,起初建築設計並沒有納入(後來應該有納入?),因為他們評估後認為建築設計的(原)創作性不高,也無法增加臺灣的國外競爭產值,不全然符合文創的意涵,我相信很多建築人會很不以為然,但我認為這是個很現實的問題。

一個成功的文創商品,必須經過很多人的檢驗及認同,加上行銷量產,才有辦法產生價值及經濟利益。反觀,建築物由建築師設計,由業主認定,縱使公家案件比圖,也是由少數評審的主觀認知決定,建築物蓋完後就"強迫"大家接受。⋯⋯

前者如同有部分民間建築物喜歡去參加什麼**獎啦,得獎與否除了奉獻錢之外,得獎與否全憑少數幾位評審認定。很多朋友問我,得獎建築物品質有比較好嗎?我的統一回答是:這二者之間沒有關聯性。

後者政府很喜歡搞的大建設不也就是如此,以北京蓋的鳥巢、CCTV大樓,還有李祖原建築師設計的盤古大觀為例,不是被一堆建築學者批判的一無是處嗎?可是後來還不是一堆人(包括批判的人)都跑去參觀。台北花博會,台中要蓋台灣塔也都被批判,同樣道理,蓋完後還不是一堆人跑去看?

符號學學者索緒爾說:「符號如同一張紙,一定會有正反二面」。巴爾特也說:「價值是由符號產生意義後,再由差異比較跟交換所產生」。建築物空有符號外延,並無內涵(內涵都是自己說的),因此無法產生意義,縱使有些微意義,但也無差異"比較"跟"交換"之行為,當然就無法創造出價值了。

文創設計的幾個要件,對照建築設計的現況,如果硬要把建築設計納入文創領域,這就未免過於牽強了。

註:本文有感而發,或許有部分建築專家學者會很不以為然,但我認為文創跟建築都是在講"謊言",只是文創是在講有意義的謊言,建築還停留在講無意義的謊言。建築專家學者,可以把學生的思維放出你們的象牙塔嗎?